桐乡老菜农划橡皮艇半年捞起百吨垃圾带动全村致富
浙江在线8月16日讯 在桐乡崇福镇新桥村,大家都知道菜农老范家里有一条橡皮艇。
“绿色的面,白色的边,样子蛮好看的。”村民们说,总是看见老范撑着一根竹竿,在河面上划啊划,把河道里的垃圾挑上艇,一趟趟运到岸上。
老范全名叫范建良,今年48岁。其实年纪也不算大,可大伙儿觉得亲切,都喜欢管他叫老范。
去年4月份,镇里号召企业认领河道,老范一拍大腿,主动把家附近1.2公里长的新开河揽到了自己身上,让大家都吃了一惊。
镇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老范这一义举,在全桐乡也是第一个。
一年多坚持下来,老范的橡皮艇划坏了,但原本被冠以“垃圾河”的新开河变得越来越清澈,他和附近农户种出来的果蔬也越卖越好。
老范咧着嘴笑说:“这笔‘生意’一点儿都不亏!”
“儿时的玩伴”
变成了“垃圾河”
有时候不得不绕道走
黝黑的皮肤,整洁的衬衣,架着一副普通的近视眼镜,初见范建良,与记者脑海中的“老范”两个字不太搭。人长得斯文又腼腆,刚开始他比较沉默,聊开了才渐渐话多了起来。
老范是土生土长的新桥村人,他的家就依水而居。新开河1974年开挖,对他来说,这条河陪伴着他走过了整个童年。“乡下的小孩子一到夏天,几乎一天到晚泡在河里。父母要是找不到我们,只要到河里看一下,大家都在里面游泳。”
“这条河啊,我们一天都离不开。”老范记得,以前河里的水很清,洗脸、淘米、洗菜、喝水……凡是要用水的地方,都与这条河有关。
后来老范上了学,离开了家。中专毕业后,回到村里当过兽医,也养过猪。“养猪的效益确实很好,但是污染也大。”提起当年的选择,老范道出了真实想法,“猪粪本来很值钱,可后来规模大了,慢慢消化不了了。村里经济又发展起来了,接连开了很多厂,河水水质开始越变越差。”
新开河的境况让他很揪心。原本每天喜欢去河边散步的他,渐渐疏远了这个“儿时的玩伴”,甚至有时还巴不得绕道走。“河水又黑又臭,夏天全是苍蝇,人也少了。”
老范说,那个时候的新开河让他觉得有些恶心。“儿子的童年已经不能在这条河里游泳了,回忆起以前总是很怀念。”
1995年,老范承包了22亩土地,搞起了绿色农业——果蔬种植,从猪倌摇身一变成了菜农。他说,一是看准了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广阔市场,二是循环农业能降低对河道的污染。
划着橡皮艇在河里捞垃圾半年捞上来了近百吨
种上了果蔬,减少了污染,可老范心里还是不开心。每天经过新开河闻到令人掩鼻的臭味,让他郁闷不已。不仅如此,对果蔬产业也有影响。
“那时候果蔬的产量很少,质量也不好,种植灌溉全靠这条河。这样的水,你说种出来的果蔬怎么会好?”老范说,附近农户种的蔬菜一直用新开河水进行灌溉,以前本地市面上的蔬菜供应量三分之二都来自外地,连大半辈子与田地打交道的农民也要买蔬菜来吃,菜价还很高。
怎么办?先“治标”吧。老范在蔬菜大棚的后面挖了一个面积约1200平方米、1.5米深的蓄水池,建一道护水屏障,等雨水和河道里流进来的水经过沉淀净化处理后再灌溉果蔬。可即使这样大费周折,水还是时常受到污染。“外河水质不稳定,有时候闸门打开放水进来,一看全是黑的,根本用不了。”
正当老范愁眉不展之际,桐乡的“五水共治”清三河行动开展起来了。他二话没说,主动请缨,把新开河认领了下来,并带头认捐了5000元。
老范说,这一次,他要“治本”了。其实,他的橡皮艇原本是2013年花800多元买来玩的,买回家后,他发现根本没处划,“水里垃圾、水草那么多,索性用来清理河道吧。等河道干净了,就可以玩了。”
他管这个叫“歪打正着”,“橡皮艇是充气的,很轻便,三轮车上就能带。蛮好用的,上面能坐4个人,我们拿竹竿和网兜,把水草、垃圾挑上来。”
从那之后,老范经常带人来清理河道,常常一清就是一整天。艇里垫上纸板箱,放一个泡沫箱子,一天从河里捞上来的垃圾,要来回运上十多趟。“我粗粗算了一下,捞了半年下来,能有近百吨垃圾。”
河水如今又恢复了清澈老范和村民的果蔬生意更红火了
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如今的老范心里美滋滋的。
结合村里进行的河道河底清淤等工作,老范清理河道的任务也轻松了不少,“以前河里什么都捞得到,农药瓶、塑料袋、拖鞋都不稀奇。现在越捞越少了,一个星期去捞一次,也就装满一两个塑料袋。”
因为河里常常会捞上树枝等硬物,老范的橡皮艇用了半年就光荣“退休”了;原本用来净水的蓄水池也渐渐失去了用处,已经变成了他的养鱼池。但他依然不肯放松,换上一艘小船继续河道清理工作。
老范的果蔬农场占地已有375亩,全部是大棚种植,出产的果蔬包括芦笋、花菜、甜瓜等,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村民都种上了果蔬,崇福镇也成为了桐乡市最大的大棚果蔬种植地。
“我的蔬菜、水果在保证本地供应的基础上,还销往外地很多大城市。”老范的果蔬基地里常年务工的村民就有30多人,每年对外出售的蔬菜达到上千吨,带动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去年村里开“五水共治”建议会的时候,老范提了个建议:河道要搞生态河岸,大力发展绿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前有些垃圾本来不在河里,就是河岸土质太松,一刮风下雨,全吹进了河。”
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去年冬天,1.2公里长的新开河两岸筑起了水泥堤岸;今年春天,河岸边每间隔3米就种了一棵树,有水杉、柳树、香樟、紫薇等,树底下还种上了丝带草。
如今,新桥村已建成生态河岸7公里,清理河底淤泥6公里,种植河道绿化5公里,镇村级河道基本上完成治理工作。
现在,新开河水恢复了清澈,老范“儿时的玩伴”又回来了。河里有了鱼虾、螺蛳,河边也多了钓鱼、乘凉、摸黄鳝的村民。
“三年以后你再来看,到时候这里会更好。”老范对未来满怀信心。
[记者手记]
磨刀
不误砍柴工
新桥村虽然没有连绵的青山,但河很多。村里大大小小的河道共有9条,而新开河是原来两条“垃圾河”中的一条,人人嫌弃。可如今,一片清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满眼都是绿色。
范建良常念叨:“要种良心菜。”而菜的品质之所以好,与他身边的这条河是分不开的。
以前总有人问他,你一个种菜的,不在大棚里照看蔬菜瓜果,去河里捞垃圾干什么?老范笑笑说,“其实我也是有私心的,水质不好,农户种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卖得好?”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范深知这个道理,也有他自己的生态经。
因为诚信经营,带动周边农户致富,老范先后被评为“桐乡市道德模范”、“治水先锋”等荣誉称号。可他说,“我做的是很平常的事。靠几个人,对河的效果不大,但只要河两岸的乡亲齐心协力,共同保护,这条河肯定治理得好,村里的环境也肯定弄得好。”
闲暇之余,老范喜欢走邻串户,找农户们拉家常,嘴里总是离不开这条河。他把这条作为附近农户主要农用水源的河称为“母亲河”,他不厌其烦地号召村民共同保护,环境好了不仅让人心里舒服,也在推动大家增收。
新开河的点滴变化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看着如今“母亲河”焕发新颜,他打心眼里高兴。
他说,喝新开河水长大,用新开河水致富,让新开河水更好,这就是饮水思源
(通讯员张潘丽 田建忠 今日早报记者 钱祎 )
原标题【 桐乡老菜农划橡皮艇半年捞起百吨垃圾带动全村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