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现状调查:补充耕地质量较差数量成谜

28.09.2014  18:43

  “我国耕地数量已经逼近18亿亩红线,也逼近我们的心理防线,耕地保护已成为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在有关部门提供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一份新开补充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上如是写道。

  报告指出,我国人与耕地关系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耕地数量锐减,二是耕地质量日趋衰退。

  “这两个原因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实施受到双重威胁,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新开补充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已经迫在眉睫。”上述报告称。

   补充耕地数量成谜

  “按理说,补充耕地是要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也规定补充耕地的验收需要农业部门参与,但在现实中,国土资源部门从来不组织我们参与补充耕地的验收,所以,到底补充了多少耕地,这些耕地都补充在什么地方,我们一概不知。”江西、湖南两省多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基层农业工作者表示。

  江西省农业厅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他们曾经多次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了解补充耕地质量和耕地总面积等方面情况的请求,但均被国土资源部门以保密为由拒绝。

  “国土资源部门是强势部门,有关耕地数量和质量的情况,我们并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不能支持也不想配合你的工作。”对记者的采访,上述江西省农业厅相关人士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他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说,耕地有没有保护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在领导那里告他们的状,否则,他们的位置就有可能不保。

  对此,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相关负责人8月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并非如此”。并表示将会在组织材料后,向本报提供书面材料。但是,直至记者发稿,该处未曾提供相关“事实情况”。

  在本报记者对江西、湖南两省6个县(市)的采访中,虽然也有个别地方的基层农业工作者表示参与了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但也只是象征性地走走过场。

  “农业部门被安排在最后签字。事实上,在我们签字时,补充耕地项目都已实施完毕,项目资金也已支付,我们签不签字,已经无所谓了。”多位接受采访的基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补充耕地质量较差

  除了补充耕地数量像“谜”一样外,采访中记者还发现,补充耕地质量情况也不容乐观。

  “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是啥情况,但在我们邵阳,建房子、搞开发占的都是交通便利、耕种条件好的良田,而补充的基本上都是根本不能耕种的山地。”8月12日,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一片新开山地上,当地村民对到访的本报记者说。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片山地面积共有1200余亩,分属于附近的几个村庄。两年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投入资金对这片山地进行了平整,然后将其承包给了隔壁县一个长期给国土资源部门做工程的老板种植油茶。

  “这明明是山地,怎么种上油茶就能够变成耕地呢?”村民们不解地问。

  据记者了解,根据2006年8月1日起施行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会同农业等部门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组织验收。而且,实施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与被占用的耕地等级相同或者高于被占用耕地的等级,按照占用耕地面积确定补充耕地面积;确实无法实现等级相同,难以保证补充耕地质量的,应当选择等级接近的项目,并按照数量质量等级折算方法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除此之外,《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还规定,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将所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有条件的地区,补充耕地的责任单位应当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提高补充耕地质量。

  但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山地土壤为红壤土,并未见有当地农田常见的那种耕作层土壤。

  来自邵阳市农业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2011年至2013年,该市共立项建设了201个、面积约3.683万亩新开耕地项目,在这些新开耕地项目中,土地权属都属于集体所有,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的良田沃土,而开垦的耕地多选择在山地、丘陵,加之绝大部分新增耕地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后续培肥措施,致使新开耕地与被占用耕地质量存在较大差距。

  “据对全市近3年来新开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农田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新开耕地立地条件差,土样经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存在土壤肥力低、保肥供肥能力弱;剖面发育不完善,地面坡度大,耕层浅薄,漏肥漏水严重;质地过砂或过粘,土壤通透性差;土壤酸性较强,盐基高度不饱和及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不配套等突出问题。”上述邵阳市农业部门提供的材料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