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盛:车工就玩儿“一把刀”
耿家盛在车间里操作铣床。
开栏的话
他们是活跃在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肯学肯干肯钻研,挑战和克服各种难题,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进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践行着“大国工匠”精神,谱写着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绚丽篇章。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劳动者之歌”专栏,讲述这些一线劳动者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故事,展示新一代工人的职业风采,倡导广大劳动者像他们一样立足岗位创造奉献、成就梦想……
拿到图纸,准备好量具、刀具,耿家盛又一次站到车床面前。1984年,耿家盛调入原云南重机厂工具车间做车工,从零基础的车工学徒到掌握多项绝活的“技术状元”,这一站就是30多年。
测量、磨刀,车工在很多时候都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工作。每天都跟冷冰冰的钢铁打交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门技艺显得枯燥。但是在耿家盛看来却并非如此:“每一块粗糙的金属原材料都需要精细的处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零件,我把自己做出来的每一个零件都当作‘艺术品’来看,做好了再去看,那就是咱技术工人的真正荣誉。”
“因材施刀”
每把刀都有故事
检查好所有加油孔并润滑、摇起手柄,尖锐而又轻快的声音响起……“磨刀是车工的灵魂,对于操作车床的工人来说,所有的技术含量都反映在刀技上,刀磨得好了,车床上的声音也会动听起来,我磨出来的刀,工件与道具直接摩擦的声音小,轻快极了。”说起自己的磨刀技术,耿家盛脸上写满了自豪。
“不同的刀具体现了一个车工对材料的把控。” 耿家盛珍藏着一个“宝贝”盒子,里面装满各式各样的刀具,“这就是我们车工吃饭的‘家伙’,每把刀都有故事。”
在耿家盛的众多刀具中,有一把材质十分特别,这把车刀是用一块锯片制成的。
有一次,耿家盛接到一个加工橡胶胶辊的任务。橡胶材质软、弹性大,没有好的刀具,碎的橡胶屑切下来就会附着到刀具上或者零件上,一旦车床开始高速运转,就会乱反弹,十分危险。
“我仔细研究了橡胶的材质特性,想要加工好这个产品,刀子一定要锋利,同时还要有刚性,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次切割皮鞋的过程,一下子获得了灵感。”一块下料的废旧锯片,在耿家盛的改良创新之下,就成了切削加工橡胶胶辊的锋刃。
“好的车工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车工要根据不同工件的材质、参数,选好刀、用好刀,甚至发明刀,这也是他成为车工大师的独门秘笈。
2015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硬度合金堆焊机加工刀片”正在申报国家创新项目。
“车工就玩儿‘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这句老师傅们传下来的教诲,耿家盛一直记在心里。
刀传后学
传承工匠之心
在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里,陈列着一把很特别的双头车刀。
这把刀已经有点年头了,几乎和耿家盛的车工生涯同龄,而刀子的前角、后角、主刀刃、副刀刃依然清晰可辨。“用它干活又快又好。”耿家盛笑着说。
“车刀的一头是黄师傅磨的,那个时候我刚进厂,他就站在砂轮机旁一边磨,一边给我讲解动作和技术要领。”耿家盛回忆道,“那个时候每天都要用一些废旧的刀具练习,练得灰头土脸的。”
一周之后,耿家盛将这把刀的另一头磨了出来,交给师傅检验,“你可以出师了”,耿家盛真正开始了车工生涯。
“师傅们教给我的不只是车工技术,还有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做事风格。”耿家盛先后跟过4位师傅,“老师傅们爱护设备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钻研技术一个比一个厉害。”
如今,耿家盛从当年的学徒成了高级技师;走在昆明重工的厂子里,大家见到耿家盛,也会亲切地叫声“耿大师”。
从出师到现在,耿家盛也收了不少徒弟;“责任心”“细致”是耿家盛最看重的品质,“我们做零件加工的,要的就是精细,最关键的就是要反反复复在同一个动作上钻研。”
“工匠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精细的步骤上,体现在每一件产品的质量上。”耿家盛说,“很多特殊零件的加工,都不能被机器所取代,但这些技艺没有时间和实干的积累是成就不了的。”
为了培养更多技术人才,以他为主的名匠工作室先后与50余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仅耿家盛1人就每年平均带徒7人以上。通过他在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帮带,许多青年职工现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编辑:张元元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