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四项举措提升非遗保护水平

24.11.2014  15:41
      聊城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四项举措提升了非遗保护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 已经建立起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文化生态区在内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非遗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有县级以上保护项目434个,其中国家级11 个,省级33个,市级1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布展已经基本完成。 二、依托非遗项目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努力让每个村都有特色的非遗产品。目前,东昌府区613个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艺名”:书法王、绘画李、秧歌张、弦子陈……文化“一村一品”初步形成。而“一村一品”战略在传承保护聊城非遗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村庄特色,对培育本土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很多非遗项目如东昌府区雕刻葫芦、木版年画、澄泥砚、牛筋腰带、鲁锦、毛笔、茌平剪纸、冠县面塑、阳谷泥哨等工艺产品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受到好评。 三、培育非物质文化生产示范基地,发挥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作用,开展特色产品加工。 形成了东昌工艺葫芦、临清贡砖、茌平黑陶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以东昌府区为例,根据各村文化积淀和村民爱好,聘请专业老师组织培训,带动全村形成品牌。如通过对堂邑镇路庄村农民进行葫芦雕刻培训,变卖白皮葫芦为工艺品葫芦,延伸了产业链,效益翻了两番。 四、积极开展非遗普及宣传活动。 举办了多场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聊城日报、大众日报等媒体上开辟专栏,对非遗项目进行宣传。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聊城大学设立了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习所。聘请专门人才,将聊城市非遗项目制作成文化动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