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凸显特色成果丰硕

10.02.2015  10:34

        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的良好形势下,聊城大学充分利用运河学研究平台,各项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进一步凸显了运河学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丛书编纂出版,该丛书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发行,16开精装,计81册,是我国历史上对大运河文献的第一次集中整理出版,为研究者查找、利用文献古籍提供了极大便利。另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荣获聊城大学、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多项。丁延峰教授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韩国高丽大学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剖析运河区域历史与社会万象,探讨“后申遗时代”运河及区域社会发展趋向,共同推动运河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坚持“学术沙龙”制度,本年度共举办21次学术沙龙,承办了中国商业史学会  “运河商贸学术研讨会”,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明清大运河的社会史”,与来访的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学术对话,,开阔了学术视野。

        运河民间资料数据库进一步充实。研究院的田野考察,足迹已踏遍整个运河区域。本年度集中对江北运河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沿线进行了重点考察,组织对聊城市县区的档案馆、文广新局、史志办、政协文史委、水利局、民宗局等部门的资料搜集,获取了大批的档案文献,进一步完善了运河民间文献数据库,夯实了科研的资料根基。

        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现采、网购、民间搜集等途径,购买新书2441册、台版图书15册、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1套、孔子旧书网旧书1124册,古籍、家谱等108册,契约2000余张,兄弟单位学术资料交流(捐增)图书152册,支出图书资料费用约23万元。

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建成开放。展区共有14个房间约计800多平方米,集科研、展览于一体,是运河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半年来,先后接待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兄弟高校的领导同仁20余批次,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利用田野考察资料,完成了民政部合作项目“运河地名文化数据库”,项目顺利通过民政部验收;参与了凤凰传媒集团的《中国运河志》大型出版项目,独立承担并完成了《文献卷》(200万字)的编撰与点校工作。编印了《运河学研究通讯》第一期(总第一期)和《运河学研究院宣传画册》。设立运河学研究开放性课题,资助运河学研究课题3项,共计9.6万元。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将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以更加严谨的学风,更加开阔的视野,紧紧围绕“运河学”研究,全力研究运河、推介运河,让中国大运河焕发更加灿烂迷人的光彩。(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