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新思路 除了会种地还得懂营销
早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今,作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记者近日在农村采访,发现一些可称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增收有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种地面临三大难
3月27日,临近中午时气温飚升到25℃。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大南铺村村民马兆文,望着地里长势良好的麦苗,对记者说起自己的打算:“今年要减少一半大豆种植面积,增加200亩玉米种植面积,还要继续经营瓜果大棚和‘一分地’菜园。”
令记者疑惑的是,从2016年起,兖州区的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粮大户对大豆种植情有独钟,为何马兆文要减少种植面积?马兆文介绍:她从2013年起至今流转土地480余亩,种植传统的“一麦一棒”(指小麦和玉米),每亩能赚三四百元。可2015年,玉米价格遭遇“滑铁卢”,一年麦收和秋收两季几乎没有利润。
“谁也不想一年到头白忙活,大家都在忙着找出路。通过了解市场,大家发现种植大豆易于管理,人工、化肥等投入少,每亩种植成本比玉米要低100元左右,而收益却差不多。”2016年,马兆文也种植了100亩大豆,当年亩产400余斤,那时大豆价格非常稳定,第二年马兆文将400亩土地改种大豆。但是去年,一场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变化来临:从7月下旬起,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来袭,昼夜温差特别小,正值大豆授粉期,很多豆荚里长不出豆粒甚至根本就结不出豆荚,导致严重减产,平均亩产只有200斤。
本以为产量低大豆价格后市看涨,可到了年底大豆价格一路下滑。“一亩地赔了400多元,真应了那句‘种豆天收’的老话。”马兆文说,她这才想到了再次调整种植结构。
兖州区农业局科教科科长乔存金向记者介绍:多年的农技培训和技术下乡,让很多农民种田不缺技术。但是他们面临三大难题,首先是现有种田水平已经比较高,再提高产量有困难;其次是作物抗性差,一定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再就是市场价格不可控,有些农作物的价格不稳。
如何营销是关键
面对难题,农民有什么对策?
以马兆文为例,她注册成立“向阳花农场”,拿出60亩土地陆续建成20余个大棚,用于种植羊角酥甜瓜、哈密瓜和水果玉米,并打造成花园式农场,市民来这里采摘,既能享受田园风光,又能吃上最新鲜的瓜果蔬菜。2017年,她将农场中的土地以“分”为单位进行出租,经营方式分为托管和半托管模式,全程托管每年租金800元,承租人全年享受土地的产出,农场方面负责种植管理;半托管模式每年租金600元,规划出一片区域,承租人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只需负责种子、肥料,农场进行后期管理。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营销是关键。”马兆文依托瓜果大棚和“一分地菜园”,与兖州当地的幼儿园、学校等结对子,将向阳花农场办成少儿科普基地,并定期举办采摘、春游活动。“说实话,做活动不仅不挣钱,还得自己搭钱。”马兆文说,3月17日刚刚举办了“我与小树共成长”的亲子活动,每棵树苗20元,栽种一棵树赠送哈密瓜一个,还有喂养小鸡小兔、挖菠菜、拔河等辅助娱乐项目,净投入1000余元。可马兆文说,就算搭钱也得做活动,“不管是学校组织者,还是参与的家长,发个朋友圈就是活广告,就是口碑,只要人来了,就能带动瓜果的销售。”
探索一条龙服务
济宁红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宁洪娣,在兖州区新兖镇流转470亩土地,基本用来小麦育种,她认为在经营中必须把“互联网+农业”这个概念运用好。基于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流通环节太多,宁洪娣决定探索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
宁洪娣认为,农产品的销售必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去年年底,宁洪娣通过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入济宁的一家电商团队,依托这个团队开发设计了3个微信小程序,用于产品销售。“薯香小镇”公众号已有紫薯、地瓜、山药等农产品上线,受到客户关注。
兖州区新驿镇型堂村村民、济宁润鸿农业服务公司总经理刘洪广流转土地500亩,2008年开始种地,4年后成立了公司,涉足农业服务。他说,“我属于农业经纪人,公司有两项主营业余,一是协调当地和周边的农机服务社为本地农民服务,从中收取每亩四五元的服务费;二是与大型农业企业签订青储玉米的订单式合同。”
刘洪广认为,单纯种粮食不挣钱,可他仍然没有放弃手头的500亩土地。“只有种着地,才能深刻了解同伴们最需要什么。”刘洪广还开了一家农业服务公司。目前,公司每年的飞防服务面积达到27万亩,收割面积每季2万亩左右,有的客户来自天津、河北、河南等地。记者 吕光社 王德琬 通讯员 郭庆峰 贾 涛
作者:吕光社 王德琬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