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农民”——郯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碧波万顷的稻田,馨香四溢的果园,整齐排列的设施大棚……郯城县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现代农业新景象。创造这些的是一批批有想法、有干劲、有梦想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个证成就农业“创客”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郯城名列当年启动的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截至今年3月,该县共有近千名农民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中446人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新型农民就要做农业‘创客’,闯出一片天,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花园乡狼湖村农民冯守军说。2013年,冯守军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资助对象。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狼湖草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发展大棚草莓3000多亩,拥有固定资产1500万元,社员119人,年集散成交草莓3800吨,实现利润2100万元。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带领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00多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36个。
家门口上“MBA”
7月10日,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之一的郯城县植美家农民专业种植基地又一次承担了培训任务。基地负责人陆绍权向30多名花卉苗木从业农民传授着种植技术和经营之道。在郯城,这种“田间课堂”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一年举办10多次。
在正式开始全国试点工作前,承担培训任务的郯城县农广校花了几个月时间调研农民培训需求,发现超过半数的群众喜欢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同时在科学生产和现代经营管理方面明显薄弱。于是,“一点两线”的培训模式应需而生,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提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线”。对筛选的学员,分产业、按区域分成7个教学班,每班控制在40人左右,教学班大多设在合作社或生产基地。生产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田间课堂”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经营管理培训采取异地准军事化半封闭模式培训。
关于“两线”培训,陆绍权风趣地称之为农民的“MBA”。
政府做好“推手”角色
8月,在港上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内,无边稻田碧海扬波,条条防渗渠清流欢快。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种粮大户刘绍连的1000亩家庭农场就在这儿。刘绍连摁下供水控制室里一号水泵键,一股清水喷涌而出。“这个泵管着500亩稻田,半个小时这片的防渗渠就能灌满。以前是土渠,光充水就得3个小时。”该项目区治理前主要存在内涝严重、农业用电短缺等问题。去年,该县总投资1394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
今年春天,陆绍权在刚刚规划的郯城县花卉博览园承包了150亩土地,根据该县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小额贷款推出的优惠政策,他顺利地从郯城县农村商业银行贷到了所需款项。
郯城县农广校办公室主任于慎兴介绍,要让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担当“排头兵”,单靠培训还不行,资金帮扶和后续服务同样关键。郯城的做法是“扶上马再送一程”,明确对其进行“一倾斜四优先”:现有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优先安排申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推选省市“乡村之星”等评选,优先安排参加各类考察、学习和交流。从去年开始,该县每年从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表彰和扶持创业贷款贴息。今年4月,郯城还拿出1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对评选出的43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和4个优秀实训基地进行了表彰奖励。(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