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部门联手拔网络毒草 专家:互联网涉毒危害更大

30.06.2015  18:39

  网络涉毒违法犯罪近年来成蔓延之势。据公安部禁毒局局长胡明朗通报,2015年4至6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网络扫毒专项行动,破获互联网涉毒案件1487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2871名,缴获各类毒品3.37吨、易制毒化学品9.51吨,枪支225支、子弹1184发,查获网上开设聊天室、传授吸毒方法、聚众吸毒的违法犯罪人员9000余名,清理整治网上贩卖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制毒工具及传授制毒方法工艺等违法有害信息8.3万余条,关停取缔涉嫌联络销售毒品、易制毒化学品及组织聚众吸毒等违法网站832家、关停涉毒通讯账号576.8万个,通报有关部门停止解析涉毒违法网站域名529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毒品违法犯罪人员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实施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昨天,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等9部门和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禁毒公约》,这是中国首个面向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广大网民的禁毒自律规范。

  记者为此采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赵芳,她表示,和传统涉毒相比,互联网涉毒存在更隐蔽、蔓延更快、危害更大等特点,亟待研究查明这个群体的特征,并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网络涉毒出现新特点

  “和传统涉毒相比,互联网涉毒无论是在贩卖毒品、购买毒品、制作毒品等方面都出现许多新特点,亟待引起重视。”赵芳曾经多次参与禁毒的社会服务,对该领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今年,在广州举行的一个学术论坛上,也有与会专家谈到关于互联网涉毒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她表示,目前关于互联网涉毒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匮乏,但从已经显现的一些犯罪案例来看,网络涉毒已经出现了不少有别于传统涉毒的新特点。其中包括:

  ● 隐蔽性更强 和传统涉毒往往通过酒吧、派对、朋友等人际交往不同,“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在信息技术发展和现实毒情蔓延的共同作用下,互联网迅速发展为毒品违法犯罪新的传播平台和联络渠道。有媒体报道,在一些互联网论坛上,一些“毒友”们会使用专门的“暗号”、“行话”,有的交流吸食技术,有的则在网络中寻找上线和下线。

  ● 毒品制造传播更容易 部分制贩毒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毒品及其他涉毒物品销售信息、交流制毒技术、联络实施毒品犯罪。

  比如,近日,陕西警方公布了破获的一起特大制造、贩卖、运输新型毒品案,此案中提供毒品配方的是西安一高校原化学教授,制造毒品的是一位曾经的化工厂长。犯罪嫌疑人相识后,明确分工,通过网络或物流的方式,将这些违禁化学用品邮递过来制造毒品。警方一举查获了甲卡西酮128公斤、半成品2000余公升。根据网上的说法,甲卡西酮就是俗称的“丧尸药”,吸食后行为意识失控,如果比例过高,吸食人员会发疯而死。

  ● 获取毒品更加方便 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通过网购、邮购等方式获取毒品。由于互联网信息传输不受时空限制、信息内容庞大复杂及不利监管等特点,也加速了毒品的传播蔓延,增大了执法打击难度。

  根据上海海关的数据显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上海海关查获的21起毒品走私案中,有14起是邮递渠道,占总数的66.7%。

  青少年涉毒风险增加

  由于网民中年轻人居多,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因此,互联网涉毒将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危险,必须严加监管。赵芳认为,传统的涉毒还可以通过学校、家长的监管将青少年与危险人群隔离开来,如果一旦在网上蔓延,则将防不胜防,增加青少年涉毒的风险。

  同时,互联网涉毒的多数为新型毒品,无论在制毒、贩毒等方面都更加方便快捷,加速了毒品的蔓延。但目前我国尚未有对互联网涉毒方式、人群、载体、数量等方面的专门研究和统计。为此,赵芳表示,只有“对症”才能“下药”,应当加快在此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学界和禁毒界联手破解这个问题,才能防止互联网涉毒迅速向不同人群扩散。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