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物联网溯源技术助力打造沾化冬枣品牌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三农”问题无疑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和焦点。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农业发展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本网记者就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化及冬枣产业发展方向采访了滨州市沾化区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
“沾化冬枣”产于滨州市沾化县境内,是一种珍贵稀有的鲜食果品。十几年来,沾化县不断探索开发之路,使之造福人类。如今,这一稀有资源终于从庭院走向大田,其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5月,在“全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评选活动中,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开发密植园8万亩,年产量可达200万公斤。
于洪长告诉记者,第一块冬枣园就是在沾化研究所发展起来的,记者看到全县最早的56棵冬枣树在冬枣研究所。据于洪长介绍全国冬枣树200万亩,滨州市沾化区占50万亩,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冬枣在滨州市沾化区沉睡了三百多年,于洪长代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精心研究,利用县内仅存的几十株老冬枣树,发展至今成为沾化50万亩、全国17个省市近150万亩的高效优质、特色新型农业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把冬枣育苗嫁接等技术无偿传授给农民。
于洪长谈到今年冬枣研究所的三大发展方向:
一、发展物联网追溯技术,验证生产者不诚,消费者不信的问题
对此,于洪长介绍,2012年沾化县冬枣研究所就开始建立物联网追溯体系,物联网是国家863项目。2015年计划在追溯体系下将冬枣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整个生产过程中施肥、灌溉、施药等全程高清摄像监控记录,并通过物联网与国家信息中心、省科技厅等实现联网监控。在网络销售平台上,消费者点点鼠标就能查看生产过程,让消费者“眼见为实”,解决“生产者不诚,消费者不信”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产品的销售与电子商务结合
2013年沾化冬枣研究所就开始在网上销售冬枣,由此开启了冬枣销售的电子商务模式。2014年已经与京东商城、天猫旗舰店和一号店、生态农场等开展合作,在网络上销售冬枣。2015年电子商务将是冬枣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所将进一步拓展网络销售渠道,于洪长介绍。
三、开辟国际市场,增加销售量
开辟国际市场,通过产业增大产量增高,光靠中国市场还是小,世界市场打开后,出口增加销售量,从2013年开始准备出口工作,好吃的枣要卖出好价钱,冬枣研究所已经建立出口基地,现在已经建成注册果园400亩,完成了出口要求。2014年冬枣研究所出口了小部分产品到迪拜,现在出口包装车间已经建好,也达到了检验检疫局通过验收,计划今年建2000亩,现在已经建成了400亩,今年在扩大建设1600亩。于洪长介绍,目前,山东省市相关部门正在与德国一家全球知名连锁超市进行洽谈,由该超市出资建设物联网追溯生产基地,产品可打入西欧市场。据了解,西欧市场的检验标准达191项之多,远超国内,这必将倒逼沾化冬枣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
记者随着于洪长来到示范园,一进大门便可看到“中国冬枣之乡”几个大字。于所长给记者介绍了整个园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获得的成就。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5.9万人口,9.8万亩冬枣树,这样的规模这样的密度在一个县城,全国是没有的,整个下洼镇全是冬枣树,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在全国是找不到的。在将来的发展中,冬枣产业相关的环剥、除草、耕作、分拣都变成机械化,摘枣变成智能化,从而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于洪长对记者说,沾化冬枣已经是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11月“沾化冬枣”为“山东省著名商标”,2011年5月,“沾化冬枣”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沾化冬枣研究所生产的沾化冬枣被国家有机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农产品在山东是中国驰名商标的是唯一一家。
沾化冬枣研究所根据“科研立所、产业兴所、人才强所”的理念,研究所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保持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先进的生产设施,完善的优质服务体系,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沾化冬枣产业的发展,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将最好的冬枣产品服务于全社会,实现沾化冬枣研究所的社会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