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界厕所日:破解城市“如厕难”需过几道关?
今天是第四个“世界厕所日”,在光鲜亮丽的城市建筑中,公共厕所往往因为不起眼、被忽视而沦为城市文明的“短板地带”。
如今,在越发便捷发达的城市街头,找厕难、排长队、脏乱差的“如厕难”现象依旧在每天上演。那么,城市“如厕难”到底难在哪里?破解“如厕难”又需排除哪些障碍?
——公厕如何不再“隐身”?
“请问这附近有厕所吗?”“您知道最近的厕所在哪吗?”
走在城市街头,公厕难寻,难倒了不少人。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公厕隐蔽、密度小,“找厕难”往往是城市“如厕难”的第一道关。
早在2003年,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对城市公厕设置间距和数量就有明确规定,即居住用地设置间距500—800米,3-5个/km;公共设施用地设置间距300—500米,4-11/km;工业、仓储用地设置间距800—1000米,1-2个/km。
不过,实施10余年来,或因投放不科学,标识不明显,引路牌错误,检修不及时等等原因,找厕难依旧是许多城市“厕所革命”的一道现实难题。近年来,互联网中出现的众多“找厕所”APP,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中公厕难找的尴尬。
今年4月,为了解决找厕难,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称,新的《北京市公共厕所建设标准》有望出台,年内北京将对重要街道附近的首批700座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要达到300-500米之间就有一座公厕。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破解找厕难,单纯的扩大公厕数量并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支振锋此前对中新网记者分析,公厕改革需要细致便民的考量,也需要宏观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在做新区规划和老城改造时,对于公厕的投放位置、建设设计应更科学、更便民,让公厕不再“隐身”。
——厕位比例到底如何调整?
找到了厕所,却排不上队,“如厕难”的第二道关就是厕所门前的“排长龙”。在人流密集的商场、车站、景区等,上厕所排大队,特别是女性上厕所排大队的场景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有媒体近日报道,在第四个“世界厕所日”到来之际,住建部发布了新版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这份标准的制定基于对72.6万人如厕时间的充分研究分析,新发布标准中将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
有媒体用“女同胞福音”的标题报道这一“厕位国标”的发布,其实,对公厕厕位配置比例的国家标准在11年前就已经出现。
原建设部在2005年出台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曾明确,公共厕所应适当增加女厕的建筑面积和厕位数量,厕所男蹲(坐、站)位与女蹲(坐)位的比例宜为1:1~2:3,独立式公共厕所宜为1:1,商业区域内公共厕所宜为2:3。
旧标准中的“宜为”一词,一直被一些学者指责为“公厕国标”实施多年来,“女性如厕难”问题长期无解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些年轻女性在广州、郑州等地频繁上演“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引发社会关注。多年的厕位之争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不乏针对公厕厕位比例的改善措施,诸如增加临时公厕,设计无性别厕所等等,然而,地方探索多难见实效。
公共区域如厕何时不再“排长龙”?女性如厕何时不再有“等待尴尬”?新的“公厕国标”发布后,实际落地成效如何,值得期待。
——公厕环境卫生如何改善?
城市街头,遇到内急的你,如已幸运找到厕所,并且终于排到了厕位,那么,你将面对“如厕难”的第三道考验——厕所卫生环境。
恶臭扑鼻、门锁缺损、无水漏水或是厕位常年贴着“暂停使用”……在很多人眼里,“脏乱差”几乎已成街头公厕的形象标签。
其实,针对公厕的内部环境,在2013年2月,原卫生部曾就强制性的公厕国标《公共厕所卫生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标准将厕所臭味分为四个等级,并明确评臭人员由3人组成,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专业人员。此外,征求意见稿要求,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
不过,这些臭味分级、苍蝇限值的诸多规定,在舆论中的争议之声不断。
除了卫生环境,厕位无隔板、洗手池缺失、水管停水漏水、冲水故障等等,这些公厕的运行检修问题到底该哪个部门负责,由谁来监督督促,也是公厕“脏乱差”问题迟迟难解的原因之一。
公共厕所是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是观察一个城市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公厕环境卫生的维护和提升,其实也在考验着市民素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抵制不良如厕行为需要人人参与。
——厕所革命,是追前卫还是保基本?
一边是“如厕难”成为城市市政建设的久病沉疴,一边是有些地方大兴土木热衷建设“豪厕”。
一些城市街头或旅游度假景区,为了形象建设,不惜花重金修建星级公厕已不再是“新闻”。
这些在城市街头略显“另类”的公厕,有的摆沙发,挂电视,设饮水机,有的还覆盖免费WiFi,配置休息室。
今年4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就曾表示,北京今年将在房山、通州建设100座“第五空间”。这些名为“第五空间”的公厕,在保留如厕功能的基础上,还包括数个其他独立区域,如第三卫生间以及专为残障人士、老人以及母婴的如厕设计。此外,还将配备缴费、取款、WiFi上网、休息室等功能。
这种“第五空间”的公厕不仅出现在北京,近年来,在重庆、山西的一些地区,类似的新型公厕也曾出现。
不过,这种“豪华公厕”每每现身都引来舆论争议,今年4月,媒体报道“北京‘第五空间’公厕覆盖WiFi”的消息时,一些网友就调侃,“街边公厕能先保障有纸吗?”
中国的厕所革命,是先追前卫还是先保基本?一些专家表示,厕所的主要功能是如厕,在有限的公共投入中,首先应该解决和保障公厕位置便民、环境卫生、设施完整等,这才是民众最基本、最根本的需求所在。(记者 阚枫)
编辑:郭莹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