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东非遗:非遗保护的山东样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和百科全书,是生生不息的传统,也是世代相传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农耕时代共同的记忆和永远的乡愁。
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 山东人民创造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非遗保护方面,山东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又面临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日,借“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的契机,中国山东网记者实地探访了山东多地的非遗保护情况,并专访了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
城镇化中的非遗保护
今年年初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由17.9%提升到了53.7%,城市数量由193个变为658个,建制镇的数量从2173个变为20113个。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在城镇化浪潮中,保护与传承我国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孕育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新的挑战。
“现阶段,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突出挑战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环境的转变。”李国琳告诉记者。
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最合适的天然的继承者;一些地区拆房建楼,合村并居,人们远离传统居住地域,小区楼房代替了传统街区院落,公共文化空间被严重挤压,原本活跃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戏曲、曲艺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计方式,传统的人际关系被改变,原有的乡俗规约逐渐失去效力。“于是,一些原本服务于百姓日常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不再为人们所需要,一些依赖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手工技艺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失去了传承的原始动力。” 李国琳说。
今年8月20日,从中国文化部首次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好消息,文化部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据李国琳介绍,山东省正在加紧开展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工作,研究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保护措施,全力抢救和恢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
李国琳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上重要日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还将非遗保护的成效纳入文化建设考核内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