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异军突起的乡村旅游
关顶村新建的明清样式北方民居。沂源阳三峪村成立旅游公司 31户村民流转房屋变身公司股东 “全村村民共180户,目前共流转村民房屋31户。关顶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林说,改造一处明清北方样式的民居,约需要13万元,向村民收取2.3万元,其余部分由村、镇想法筹集。
黄庄村的石屋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
关顶村新建的明清样式北方民居。 |
编者按
农家乐、民俗村、农业园及休闲农庄在我省各地乡村异军突起。据了解,截至今年年初,山东省已建成旅游强乡镇248个,特色村284个,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2550个,经营业户4.8万户,从业人员达20多万,今年预计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培育了胶东渔家、沂蒙人家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地区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率,还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沂源阳三峪村成立旅游公司 31户村民流转房屋变身公司股东
“全村村民共180户,目前共流转村民房屋31户。这些房屋由沂源县洋三峪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出资装修,用来发展家庭旅馆。”10月18日,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党支部书记田月水介绍说。
田月水说:“每间屋每晚住宿费平均120元,每批游客住宿费房屋主人可得到6成分红,剩余4成归公司。从今年的6月份以来,洋三峪公司共接待游客大约3万人次,收入30多万元。”
两年前,阳三峪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房屋流转带动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洋三峪的每片苹果采摘园内,都配备了便携式桌椅,游人采摘完苹果可在树下点餐,不一会儿工夫服务员就将农家饭端上餐桌,游客边吃饭边赏美景。路边的盆栽苹果、富贵竹还有养殖场内的黑山羊、黑山鸡……都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景。
田月水2004年上任后,一心想让村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先后办过工厂、搞过养殖,开过饭店,但这些的带动效果都不大。2013年年初,他到台湾考察学习乡村旅游,回来以后借鉴台湾的经验,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计划。得到县领导的支持后,他邀请了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到村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设计了总体规划,将功能定位于田园观光、生态休闲、乡村度假、民俗体验、养生健康五个方面。“如今前四个项目已变成现实,健康养生馆预计明年6月份投入使用。”田月水说。
2013年12月,阳三峪村在田月水的带领下成立了沂源县洋三峪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并于今年6月6日开始接待游客。“今年共投资了2400万元,主要用于游客服务中心及31户的房屋改建,目前洋三峪公司一次可接待200名游客。”田月水介绍说。
走进阳三峪村,“福泉人家、福景人家……”一个个温馨的名字映入游客眼帘。福泉人家的主人田悦泉说,所有的房屋都是以福字加户主原名最后一字命名。房间里,木质桌椅、雕刻细致的大木床、碎花床单、排列整齐的书架,这些小小的细节,无不体现着一个家庭旅馆的温馨与浪漫。干净整洁的洗漱间、24小时可使用的热水器、全天不间断无线网络……这些过去只能在城市酒店享受到的待遇,如今的乡村旅馆已具备。
“昨天下午带女儿过来的,住宿条件真不比城里的宾馆差。”来自淄博市的游客张霞体验过后赞不绝口,“中午吃到了纯正的大锅全羊、黑山鸡还有刚摊好的煎饼、热腾腾的豆腐脑。一会儿去采摘园多采摘点‘沂源红’苹果,下午返回淄博带给家人吃。”
“房子装修我们没花一分钱,全部是洋三峪公司出资,每批游客的住宿费俺家还能分到6成的钱,俺家这几个月已纯赚住宿费接近1万元。”福泉人家主人田悦泉说。
10月18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新力来到阳三峪,对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赞不绝口。“有山有水还有好吃的苹果,论风水、谈景色都无可挑剔。如果洋三峪旅游公司把景点的规划再细一点,管理再严一些,村民的收入会更多。”
杨新力建议,把摊煎饼、制作粉皮、做豆腐这些传统特色小吃的制作发展成为开放式,游客可亲身体验,产品可购买带回家。这样不仅发展了地方特色,同时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他还建议,苹果的装具可以用编制的篮子,便于携带,实用且环保。
农村大众报记者 房孝钰
400多年老石屋引来城里客 肥城黄庄村计划借机发展乡村旅游
农村大众报肥城讯 (记者郭杰 通讯员宋杰)石墙、石屋、石板路,整个村子就像石头砌成。近日,从蜿蜒盘旋的山路来到肥城市桃园镇黄庄村,初进村,并没有觉得这里跟别的村庄有什么两样。再走下去,半山坡上,层层叠叠、首尾相连的一幢幢石屋,俨然一幅充满乡村风情的水墨画。
石屋古香古色,被岁月冲刷得平滑光洁的曲径石阶,斑驳的门槛,或灰白或乌黑的木门,爬满胡同和屋顶的野草……徜徉其间,记者仿佛跌入时光隧道,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同行的村支书尹杰说,石屋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保存比较完整的院落还有300多座。
尹燕泉是为数不多的仍住在老石屋里的人。老人年近七旬,孩子们都进了城,住进了楼房,他和老伴舍不得老家,就留在老宅里看家。尹家的老宅和现代的房子比起来,房间间距小了很多,显得有些逼仄。“这墙有80多公分厚,比起现在建的房子,老屋冬暖夏凉,十分舒服。”尹老汉比划着墙体为老屋正名。
和尹家子女一样,黄庄村的年轻人大多搬出了老屋,只留下一栋栋空房子和上了年纪的老人。现在,平静的古宅群中不时响起的是陌生人的脚步声,他们是扛着相机、背着画板来到这里拍照、写生的城里人。从这份喧闹中,黄庄人也瞅到了新商机。尹杰说,下一步,黄庄要发展观光旅游,建设生态观光果园。黄庄有300多亩核桃、200多亩柿子、弥猴桃,请科研院所进行整体规划。同时,完善古宅观光工程配套设施建设。首先整修村路,修复部分破落古民居,整治周边环境。预计这几项规划实施后,将会给黄庄带来可观的收入。
沂水县关顶村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传说 建起百套仿古民居吸引游客
农村大众报沂水讯 (记者孙成民 张天银 通讯员田宝宗)两年前的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与周边农村没什么区别,村民住的除了少数老旧土坯草房外,大部分是红砖红瓦房子。如今走进关顶村,红砖红瓦不见了,取代的是青砖青瓦建起来的明清北方样式的民居。暮秋时节,走在被秋雨打湿的关顶村,如同置身明清时期的北方小镇。
关顶村因穆陵关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穆陵关位于大岘山山口,地处齐、鲁、莒三国交界处,是齐国的要塞之处,齐国为此修筑了长城。因为地处要道关口,以前历朝历代都有驻军守关。关顶村的老人说,他们小的时候,还能看到穆陵关前后石板铺成的古道上,被过往的马车轧出一掌多深的车辙。近现代以来,穆陵关逐渐失去了军事要塞的作用,只留下了古老的传说,在关顶村560多位村民中口耳间相传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关顶村人住的是土坯草房,此后村民建起了红砖红瓦的房子。2013年7月,山东省启动齐长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关顶村人想利用这一时机,让穆陵关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说重新吸引人们的目光。
在马站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关顶村对全村民居进行统一改造。房屋基础还可以的,就在原基础上改建;已经破旧的土坯房子,就重建。改建和重建都是按明清北方样式的民居进行,当地建筑队干不了,便从无锡请来专业施工队。所用的青砖青瓦,是从青州仿古窑买来的。
关顶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林说,改造一处明清北方样式的民居,约需要13万元,向村民收取2.3万元,其余部分由村、镇想法筹集。花2万多元钱便能住上面貌一新、样式别致的新房子,村民没有不乐意的。至今年9月中旬,全村已新建、改建明清北方样式民居95套,最后4套正在改建中,今年年底完成。
以前,就经常有游客前来穆陵关寻古,古老的关口和长城早已被历史淹没得看不出多少痕迹。现在,当地正在修复这些遗迹,加上关顶村仿古民居的古香古色,游客逐渐增多。关顶村已有5户村民搞起餐饮,在为这些游客服务中找到致富门路。
建起“开心农场” 成立旅游合作社 莱芜城岭村村民告别靠天吃饭
农村大众报莱芜讯 (记者戎宁 通讯员王金峰)“十一期间我家客房一直爆满,来晚的老客户只能介绍到村里别家去了。”莱芜市钢城区辛庄镇城岭村村民卞荣平对记者说。卞荣平在村里经营一家农家乐,每逢节假日,不仅莱芜、淄博等近处的游客不断,湖北、北京等地的“回头客”也不在少数。短短7天,卞荣平经营农家乐收入2000元。
说起农家乐火爆的秘诀,自然离不开城岭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城岭村地处莱芜东部,距离莱芜市区25公里。全村山场面积4000余亩,已全部绿化,远远望去,松涛起伏,波澜壮阔。村中道路整洁,绿树成阴。一条城岭河穿村而过,两座桥连起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生态休闲乡村美景很吸引人。“发展乡村旅游,是我们村的生命线。老百姓都认可,也都得到了实惠。”城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赵东仕说。 对城岭村村民来说,发家致富曾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地里种的都是些花生、玉米,山岭薄地只能靠天吃饭。”村民赵玉生说。
要致富,必须得另谋出路。
2009年3月,17户村民联合成立了城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100万元,治理河道、硬化路面,并对接待场所翻修和改造。城岭村还专门建起了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实现全天候接待游客,全村掀起了发展旅游的热潮。为使土地生“金”,城岭村成立了土地股份经营合作社,将全村土地流转过来,建起了“开心农场”。100平方米的耕地以1000元/年的租金对外出租,客户选好种植项目,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首批15亩土地一上架就被抢租一空。“将土地量化为股权,村民按股获得收益。既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又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村民更加专心投入到旅游三产经营中。”赵东仕说。
如今,城岭村农家乐经营户每年户均收入近3万元。“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卞荣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