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聚集诱导发光”国际会议在澳召开

26.01.2019  17:42

  1月21日至25日,第四届“聚集诱导发光”国际会议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举行。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数百名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科学家围绕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展开了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由中国科学家创立的新兴研究领域前景光明,国际合作潜力巨大。

  “聚集诱导发光”是由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于2001年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2016年的《自然》杂志社将“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纳米聚集体列为支撑“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

  唐本忠团队提出的“聚集诱导发光”概念,挑战了写入教科书数十年的光物理学常识,即“聚集导致发光猝灭”,意思是发光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强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由于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一般都是在聚集态或固态,这一发现大大拓展了发光材料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它可以帮助医生精准地识别肿瘤扩散范围,也可以追踪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唐本忠教授告诉记者,尽管“聚集诱导发光”技术目前在光电、传感、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有待进一步的国际合作去发掘、拓展。

  在这一技术领域,澳大利亚是一个与中国十分互补且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前来参会的南开大学教授丁丹告诉记者,中国在发光材料的设计方面目前处于领先位置,澳大利亚则在医疗器械设计方面耕耘已久,把这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能迅速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比如合作生产可以精确识别血压的家用医疗仪器。目前,他们正在和澳大利亚的弗林德斯大学合作推进类似项目。

  出席会议的南澳大利亚州政府国际教育总监彼得·克拉尔表示,弗林德斯大学拥有澳大利亚最大的“聚集诱导发光”研究小组之一。而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是世界交往合作的重要桥梁。根据目前的趋势,到2020年,中国将是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合作最多的国家。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科技参赞王强告诉记者,中澳两国的科技合作具有强大的互补性,中国科研门类大而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广阔,澳大利亚则是小而精,在生物医药、雷达、通信、先进制造、畜牧业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双方建立起长期深入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记者 刘天亮)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