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法官"郭兴利:一位基层法官的坚守

23.12.2014  01:18

  新华网成都12月22日电 一位身着制服的人民法庭庭长,却总是背上竹篾背篼,在大山深处巡回办案,被当地人称“背篼法官”。他扎根山区24年,坚持能动执法,将公平正义扛在双肩,更把群众的利益记在心间。他就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的一名基层法官——郭兴利。

  说起“背篼法官”的称号,源于1999年一件老人状告儿女不依法赡养的案件。案子原定9点开庭,结果住在大山里的老人赶了30多里山路,中午才气喘吁吁赶到镇上的法庭。郭兴利回忆说:“当时心里一阵酸,心想为啥子我们不能把法庭设在老百姓家门口呢?与其等群众上门求助,不如主动为群众解难!”

  于是,老郭从集上买来富有川北特色的竹篾背篼,装上国徽、卷宗、原被告标志牌和普法宣传资料,将巡回法庭开到田间院坝。24年间,他走遍法庭辖区方圆600余公里的每一处角落,遍及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所办理的2600多件案子,无改判、无信访、无投诉,无不廉举报,被当地群众誉为“郭青天”。

  老郭说,现在条件好了,背篼换成了小汽车,但很多老百姓条件艰苦,住在大山深处。那里地势陡峭,车辆难行,仍要靠一双脚走出来。

  “法官多动腿,群众就能少跑路,主动上门为乡亲们服务才是真正的‘背篼精神’。”剑阁县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何成通告诉记者。

  郭兴利每一次下村巡回办案,还是他到基层普法的好机会。据他介绍,在山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有些老百姓宁肯烧香拜佛也不信法律,有些村民和法院接触产生抵触情绪。但常年与山民们打交道的郭兴利,早已摸索出一套好办法。

  “从摆龙门阵开始,拉近和他们的距离,然后再一点点做解释。每到农户家,我都要待上个把钟头,做通老百姓的工作才放心离开。”郭兴利说。

  老郭认为,法官不单要在法庭上办案,诉讼调解才是基层办案最有效的方式。他的裤兜里常揣着一个磨得破旧的小本子,里面满满地记录了辖区内村组干部、当地有威望的人的名字。每遇棘手案件时,老郭就邀请他们协助调解,通过联合做工作,当事人之间很快就能达成协议。

  于是,“亲情调解法”“圆桌调解法”“借力调解法”“联合调解法”……这些老郭总结出的基层办案经验,还被全市法院学习和采用。如今,郭兴利经手的案件调撤率达90%,当地村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形成,对法律的接受态度也有所改变。

  郭兴利说:“我就是个‘田坎法官’,在维护法官形象和法律尊严的前提下,我应该在田间地头,在乡亲们的圆桌上、火堆旁,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处理纠纷。”

  如今,老郭有了接班人。在剑阁县最偏远的元山法庭,一位叫刘利的“80后”法官接过郭兴利的接力棒。刘利没有像其他年轻人跑去大城市发展,而是甘愿留在这个山区法庭,将“背篼精神”继续传扬。

  问起为何能扎根山区24年不动摇,老郭想了想说:“30多岁时摇摆过,但现在觉得自己就像一名‘乡村医生’,老百姓需要我,我也离不开这座大山。当我看到经过法院的调解,愁眉苦脸的老人笑了,大打出手的乡邻握手言欢,闹离婚的小夫妻又言归于好……我觉得特别自豪和欣慰。”(记者姜潇、吴光于、易凌) 

  原标题【 "背篼法官"郭兴利:一位基层法官的坚守 】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