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剪纸: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朱曼华的剪纸作品(来源:山东图片库 摄影:董理 转载请注明)
朱曼华的孙子孙女也传承了奶奶的老手艺(来源:山东图片库 摄影:董理 转载请注明)
朱曼华之子胡文正在剪纸(来源:山东图片库 摄影:董理 转载请注明)
剪纸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以及婚丧嫁娶中,剪纸都是必不可少的饰品。虽然剪纸派别林立,不过以烟台剪纸为代表的胶东剪纸还是以其线面结合、精巧别致的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剪纸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9月18日,“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采风活动走进烟台山的朱曼华剪纸艺术馆,近距离了解了烟台剪纸艺术。
一双巧手一把剪刀,朱曼华让烟台剪纸扬名海外
烟台山上,正对着烟台山公园大门有一座二层的西式建筑,这里曾是美国领事馆旧址。如今已变成朱曼华剪纸艺术馆。朱曼华,中国剪纸界首屈一指的大师,被誉为烟台的“活名片”。多年来,朱曼华获得国际、国内的大奖多的已经数不清了。曾有人戏言,不管什么剪纸比赛,只要朱曼华参加,指定是金奖。
走进朱曼华的工作室,墙上和柜台里摆放着大大小小近千幅剪纸作品,有花鸟、山水,也有中国传统的福字、还有中国古老的传说《鲤鱼跳龙门》、《五子登科》、《刘海戏金蟾》。“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我妈妈亲手剪的。”朱曼华到省里参加文博会恰好不在,儿子胡文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的一些大幅作品,母亲往往需要忙活两、三个月才能完成。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朱曼华的每一幅作品在刻画上都非常下功夫,精准的透视、丰富的层次都让人不禁感叹。对此,胡文解释说,自己母亲在创作中,十分注重技巧的运用,“她会把线条剪得若断若连,锯齿剪得细如发丝,这种创作方式在剪纸里叫做‘打毛’。”
寰球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惠正曾这样评价朱曼华的作品:简练、深厚、概括,色彩明快丰富有装饰性,虚实相间,疏密得当,立体感强,剪法细腻,生动传神,惟妙惟肖,让人身临其境,享受到美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快感,大大丰富了剪纸这一艺术门类。
朱曼华今年已经68岁高龄,不过她还在追求作品的创新。胡文告诉记者,传统的剪纸对于人物五官并没有过多的刻画,不过自己母亲却在追求细致地刻画人物。“她只要闲下来的时候就会去动物园或者大街上观察动物和人的表情,然后回来再不停的去剪,去练。”胡文说,有时看到自己的母亲这么大岁数还这么拼命,自己也挺心疼的,可怎么劝说母亲就是不听。
除了在剪纸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外,朱曼华对销售也颇为在行。2003年的长春民博会上,朱曼华几天时间就卖出了上千幅剪纸作品,让同行羡慕不已。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朱曼华还有个愿望就是能将剪纸市场化运作。朱曼华曾说,“民间艺术必须主动走出小范围,走进市场,学会打食,才能让民间精美的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也不必让人们为其失传而忧心忡忡。”
融入文学、美术元素,胶东剪纸独具一格
剪纸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后历经秦汉,发展于唐宋,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由于早期没有纸张,我们的祖先便借助树叶、树皮等载体,运用雕、刻、剔、剪等技法将需要的纹样表现出来。汉唐时代,民间百姓又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到了宋代,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民俗节日中,人们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花草、动物或是人物,贴在门窗作为装饰,也有用作刺绣花样的样稿之用。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的山东,剪纸样式更是丰富多彩。其中又以精巧的胶东剪纸最具代表性。胶东剪纸流行早于明代,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传统的胶东剪纸主要盛行在蓬莱、招远、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福山、栖霞、海阳等地。”据中国剪纸艺委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剪纸学会副会长、烟台市剪纸委员会会长李强介绍,胶东剪纸的整体风格是画面紧凑,以线为主,线条挺拔流畅,花样密集。“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强调传神,他们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画面生动,剪出的人物神态表情恰到好处,花、鸟、虫、鱼活灵活现。”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
历史上的胶东地区妇女多识字,对书画精通的更是不在少数。所以胶东剪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文学、美术相融。仔细观看胶东剪纸就会发现,每幅作品的图案丰富多样,山水、花鸟比比皆是。有专家这样形容胶东的剪纸艺人,他们每个人都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家。
2010年中国剪纸被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烟台剪纸”也因其深厚的胶东文化内涵、丰富表现题材与独特风格被选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见习记者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