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山东省农科院发布百项农业科技成果
鲁网11月23日讯(记者 王雅茜) 11月23日上午,山东省农科院“十三五”百项农业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办。会上,发布了山东省农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农业新品种38个,农业新技术45项,农业新产品17个,这批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性强,先进实用,生产应用效果显著,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随着这百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将有力支撑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主要指标走在了全国省级农科院的前列。该院主动置身国家和山东省发展大局中超前谋划,抢抓发展机遇,狠抓科技创新工作,全院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实现了大幅提升,研发出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五年来,一是审鉴定和登记作物、蔬菜、果树、畜禽等农业新品种510个;二是“花生单粒精播”、“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等87项技术列入全国或省农业主推技术;三是授权发明专利943件,认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2项;四是“鲁原502小麦”、“花生抗逆高产栽培”等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等11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万书波研究员先后获得山东省最高奖和何梁何利奖,为实现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五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加快科技创新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
山东省农科院始终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指南。深刻学习领会“一个关键”(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两藏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三个导向”(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原则”(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四化要求”(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等科学内涵,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担当作为,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到科研创新工作的全过程,确保创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二是深化科技改革,大力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在编制实施强院强所建设提升工程规划的基础上,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深化科技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全省农业产业科技需求大调研活动”,凝练亟需解决的农业产业重大科技难题。按照“一所一优、一所一特”的要求,创建“三稳一活”创新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科研创新成果“接地气”。
三是坚持开放办院,聚集多方科技资源服务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加快我省农业提质增效,解放思想,不断提升开放办院水平,与中国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重大协同创新任务,联合破解山东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难题。改革创新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国首创“第一所长”、“产业研究员”两项制度,聘任18名院士和21名知名专家担任“第一所长”,聘任50名行业重点龙头企业高管及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担任“产业研究员”,借助高层次专家智慧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等交流平台,与欧美高等院校、国际粮农组织联合建设了1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提升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科技供给水平。
四是改革科技服务方式,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为有效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集聚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成科研与产业、企业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联动、融合发展、互惠共赢的新格局。目前已经建设6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基本涵盖了我省各区域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三个突破”战略,从我省东中西部分别选择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集中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向三个县市派出了工作组,坚持“抽硬人、硬抽人”,抽调3个研究单位的“一把手”脱产担任驻县工作组组长,选派82名业务骨干作为乡镇第一镇长、园区第一主任、企业科技副总等挂职干部,聚集项目、人才、成果等资源,形成实物工作量打造科技支撑型齐鲁样板。力争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个亿以上,在3个县打造若干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技兴农示范样板。
下一步,山东省农科院将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总战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总目标、“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为总基调,致力“打造一流农科院、走在全国最前列”,深化综合改革,坚持“五权”下放,推进科技创新融通化、科技资源配置市场化、科技治理科学化、科技手段智慧化、科技评价精准化、科技伦理诚信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让农民挑上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让农业和乡村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振兴起来,支撑农业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0项代表性成果介绍:
(一)农业新品种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加快提升生物种业育种关键技术和品种创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突破性新品种。
——“功勋小麦”品种济麦22,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强等优点,种植区域横跨黄淮南片、北片和北部冬麦三大主产麦区,连续9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2016年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截止2020年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粮食270亿斤,实现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优质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具有稳产、早熟、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在2019年首届黄淮麦区优质小麦鉴评会上被评为超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金额达到1500万元,刷新了我国小麦品种转让的最高纪录。2020年山东潍坊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新纪录。
——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齐黄34,有效解决了大豆高产与优质、高蛋白与高油、高产与抗病、高产与适应性广的矛盾,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达到45.13%和22.48%,均超过了国家优质高蛋白大豆和高油大豆品种审定标准,以亩产353.45kg创造了全国夏大豆高产纪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费1870万元,创全国夏大豆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
——优质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鲁单9088”,在国家三大玉米主产区增产6.2~14.8%,籽粒蛋白含量比主推品种高20%左右,达到国家一级饲料玉米标准,是优质畜禽饲料原料,目前种植区域覆盖我国玉米主产区25个省市,具有广阔生产应用前景。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花育51号”,具有高产稳产、油酸含量高、适应性广的特点,油亚比达到23.92。产量表现突出,亩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8%以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优质早熟苹果新品种“鲁丽”,具有果型鲜亮,优质丰产的特点, 7月20号左右成熟且可自然采果至8月中下旬,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早熟新秀”。2018年“鲁丽”苹果新品种使用权转让1000万元,创造了我国苹果新品种权转让的最高纪录。已成为促进我国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主导品种。
——甜樱桃矮化砧木新品种“矮杰”,是世界上首次通过染色体加倍技术育成的六倍体新品种,抗性强、早花早果性能好、矮化性能优良,克服了传统砧木树势弱、易早衰的缺点,是新一代甜樱桃矮化砧木新品种,市场转让达到1250万元,创造了我国果树品种权转让的最高纪录,破解了“樱桃好吃,树难栽”的难题。
——优质高产网纹甜瓜新品种“鲁厚甜1号”,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强、易坐果、产量高、风味品质好、耐储运等特性,目前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大面积种植,2017年品种权以45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创造了当时国内单个瓜菜品种转让的最高额度。
——肉羊新品种—鲁西黑头羊,是适合我国北方农区气候条件和舍饲圈养的第一个国审肉羊新品种,繁殖性能优越,两年可产三胎,比引进国外品种高出80%以上;生长速度快,肉品质指标优于地方品种,屠宰率平均在55%以上,其繁殖性能和产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饲养一只鲁西黑头羊比当地绵羊可增收400元以上,扭转了我国北方农区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专用肉羊品种的局面。
(二)农业新技术
主动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质量效益型农业和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新部署,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创新研发出一批绿色环保、节本增效的农业新技术,有力支撑了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品牌兴农。
——熊蜂规模化周年繁育技术及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和行业垄断,攻克了熊蜂规模化周年繁育核心技术,实现了熊蜂商品群产品的国产化。设施番茄应用熊蜂授粉产品,每亩节省用工10个以上,授粉坐果率达95%以上,每亩增产15%~30%,节本增效3000元以上。
——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为全国10大引领性技术之一,该技术以主要病虫害农业、生物、生理防控为核心,配套着色品种选择、高光效树形与整形修剪及提高土壤有机质技术,内在品质优于套袋果。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65%以上,即每亩节约人工成本2000-3000元,亩新增纯收益6000元以上。
——花生带状轮作技术,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花生的根瘤固氮作用和高杆作物的边际效应,通过压缩玉米、棉花、高粱等高杆作物的株行距、挤出带宽种植花生,次年条带轮作换茬,有效缓解了种地与养地不协调矛盾,达到种地与养地结合、克服连作障碍、防风固沙、碳氮减排及农业绿色发展的目的。玉米//花生亩节氮12.5%,亩增收花生120~180公斤,亩增收400元以上。
——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能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整体提升群体质量,颠覆了传统“一穴多粒”的花生种植模式,亩节约用种量20%,增产8%以上,多次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主推技术,创造了实打验收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目前已在全国花生主产区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我国花生生产能力。
——冬小麦/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研制出高适应包膜缓控释氮肥、低成本长效氮肥和高精度一次性施肥联合作业机,破解了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年际间和区域间效果不稳定的难题。具有省工、节肥、增产、减排等优点,每亩可节本增收 120 元以上,已在黄淮海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有机固废槽式高效堆肥关键技术,研发出有机固废连续槽式好氧发酵堆肥技术与工艺,并研制出作物秸秆大型立式粉碎机及清塑除杂生产成套装备,实现了蔬菜秸秆与畜禽粪便等有机固废联合发酵堆肥机械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经在山东、河北、江苏等10个省份推广应用。
——小麦高效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小麦多基因多靶点编辑载体系统,研发出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高效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是当前国际上小麦基因编辑效率最高的载体工具。单基因三靶点同时编辑效率达到100%,双基因六靶点同时编辑效率达到96%,该技术对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实现精准育种、高效育种。
(三)农业新产品
围绕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重大需求,研发出一批畜禽兽药疫苗、田间作业装备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产品,有力支撑了我省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国家新兽药“清营口服液”,针对家禽养殖中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和细菌耐药性的生产难点,应用中兽医辨证理论结合现代生产工艺研制而成,具有功能作用广泛,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大肠杆菌、慢性新城疫等家禽温热疫病的防治,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
——副猪嗜血杆菌病二价灭活疫苗,该产品通过创新细菌高密度发酵培养技术和抗原浓缩技术研制而成,疫苗保护率达90%以上、安全可靠,大幅降低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成功转让四家大型动保企业,转让经费890万元,有力保障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蒜直立精量播种机,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短牙尖大蒜的鳞芽方向控制难题,研制的大蒜直立精量播种机,大蒜单粒率达95%,鳞芽直立率达90%。现产品已经实现系列化,近三年共销售各类产品500余台,累计推广150余万亩,大幅提高了我国大蒜的种植效益。
——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具有整机紧凑,操作便捷,可收获不同种植行距的玉米等优点,且能收获倒伏玉米,秸秆回收量大,亩均降低成本约100元,亩秸秆增收200元,收获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