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年轻人自杀 驻济高校心理课多为选修难成防火墙
5月19日、20日,本报连续报道了4名外地青年相聚济南自杀一事;此前不久,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各有一名女生跳楼自杀。年轻人频频轻生,是否与心理教育缺失有关?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驻济高校的心理课多为选修课,有的学生选了也是为了混学分,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高校心理教育课程覆盖面有限
20日,记者分别致电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济南大学等驻济高校获悉,多数高校开设了心理教育、青春教育类的课程,但多为选修课。
驻济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姜(化名)告诉记者,他知道有这样的课程,但并没有选修。
“选课之前都会问一问师哥师姐,了解一下哪门课不容易挂科,不然补考重修很麻烦的。”小姜坦言,心理教育课程的老师要是点名的话,就很少有人选,“当然也有人很重视选修课,会好好听课做笔记,但至少我们宿舍没有这样的人。”
此外,小姜告诉记者,有些课想选也未必能选上,“公共选修课都是全校学生在选,一个年级几千人,一门课就是大课堂也就能容纳一百人左右,喜欢的课真不容易选到。”
不少高校辅导员患上“五月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秦艳鸿告诉记者,高校设置心理教育课程,中小学在卫生室设置心理导师或心理医生等,都是很有必要的,但应该切实利用起来。”
心理课难以覆盖所有学生的同时,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让不少高校辅导员“压力山大”。
山东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辅导员告诉记者,从5月份开始,各大高校就进入了“毕业季”,这个时候,辅导员很容易患上“五月病”。
“我们还好一些,只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行踪就可以了,另外就是跟他们多多交流。我一个大学同学在另一所大学当辅导员,他们现在晚上都开始在宿舍楼‘巡查’了,生怕出现什么问题。”这位辅导员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有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即使与学校无关,校方也要承担很大的压力甚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