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和熊猫小“明”的往事
二战硝烟正浓的岁月里,一位从中国远渡重洋去往英伦的“大使”,以其天性的优雅淡定慰籍了无数在伦敦大轰炸中惊魂不安的心。
她是我们最早的熊猫使者,她叫“明”----可爱可亲的小“明”。
旅居伦敦的中国作家、诗人、艺术家蒋彝创作的关于“明”的插图童话,1944年由企鹅图书出版。
文/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习主席访英期间,伦敦动物园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一尊雕塑。这尊雕塑不是一位名人,而是一只大熊猫。这只熊猫曾在二战中对鼓舞英国人民的士气做出了奇特的贡献。
这只名叫“明”的熊猫,有着二战英雄般的传奇经历,她曾被当今英国女王挠过痒痒,曾任凭狂轰滥炸而安然自若,曾被制作成明信片广为传播,去世时像一个大人物那样荣登《泰晤士报》的讣告栏。
【“熊猫外交”前史】
早在熊猫外交开启之前,“明”就以她特有的安之若素与和蔼可亲,架起了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
1937年,“明”出生于熊猫故乡四川。在那个动物保护观念仍未形成的年代,她被捕获并数次倒卖,最终落到美国银行家佛洛依德·丹吉尔·史密斯(Floyd Tangier-Smith)手上。
史密斯在汶川一共收购了十余只大熊猫,但有一半左右没等上路便不幸夭折,“明”和另外几只大熊猫一起登上远赴欧洲的旅程。由于日本侵华,正常的沿长江而下到上海的方案就无法实施,只能绕道去香港。
据史密斯的回忆文字,那条路匪患猖獗,路途颠簸,熊猫被装进笼子用卡车运送,其中一辆卡车中途翻车,两只熊猫临时逃脱。到香港装船时,他发现又有一只夭折。
幸存的五只熊猫被装上一艘货轮的甲板。抵达伦敦时恰逢暴雪纷飞,那只名叫“奶奶”的不幸罹患肺炎,两周后便病逝了,另一只叫做“小开心”的被一个德国动物贩子买走,辗转于纳粹德国的各大动物园,最后去了美国。其余两只熊猫的名字是“小笨蛋”和“小生气”,均源自《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明”那时还是幼崽,叫做“贝贝”。
负责管理伦敦动物园的伦敦动物协会或许觉得小矮人的名字不够高大上,“贝贝”也像是昵称,于是把收购的三只熊猫分别冠以中国朝代的名字——“唐”、“宋”和“明”。
明朝晚于唐宋,“明”也是三只里最小的。然而,最小的最有人缘。“明”很快成为当时伦敦的明星,她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卡通、明信片、玩具、报刊杂志中,甚至连刚刚起步的电视都留下她的倩影。
英国著名摄影家伯特·哈迪(Bert Hardy)拍摄了一张传遍全球的照片,照片中,“明”似乎在摆弄三脚架,为摄影师的幼子迈克拍照,其神情之认真,令人忍俊不禁。
当时英德两国处于交战状态,“明”的出现为紧张的空气注入了一丝难得的轻松与欢快,这对于惊魂未定的英国儿童尤为宝贵。当时旅居伦敦的中国作家、诗人、艺术家蒋彝跟“明”相处了一个月,创作了插图童话《明的故事》和《金宝和大熊猫》两本书,其中写道,他曾去伦敦动物园,看到人群熙攘,在熊猫馆外排起一圈圈长队,都期待着跟“明”亲密接触,拍拍她或跟她握握手。
“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代表。它和所有中国人一样,善良而友好,有耐心,坚持自我。它已经准备好定居在英国,并与英国人成为永久的朋友。”
【英国皇室爱熊猫】
在这些兴奋的小朋友中有两位有着显赫的皇家血统,一位是伊丽莎白公主,即当今的英国女王,另一位是她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根据当年的新闻报道,两位公主被引领进入熊猫馆,“明”毫不矜持地夺走了玛格丽特公主手上的小花伞,接着又仰卧在地上,咧着嘴乱哼哼,然后用前肢捂住自己的眼睛,让公主挠她的肚子。
“宋”于1939年去世,次年“唐”也走了。
战火越烧越旺,1940—1941年间,德国飞机对伦敦等16座英国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十万多房屋被毁,四万多市民死亡。“明”被转移到英国东部的惠普斯奈德动物园,但仍被经常带回伦敦“会会朋友”。
在伦敦,“明”呆在自己的“公馆”和小院里,似乎毫不在意战火的纷扰,她悠然自得,自顾自玩耍,摆出一副藐视战争、超脱生死的架势。她的安然神情通过摄影师的镜头,传遍这座时刻处于惊惧中的城市,为稳定人心、团结市民齐心协力抗击纳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但不幸的是,她没有见到胜利的那天。她死于1944年圣诞节后的一天,病因不明,据报道,那时她的毛发已经开始脱落。那天,天空飘扬着雪花。
“明”的去世引发了全英国的哀悼,用“备极哀荣”来形容也不为过。《泰晤士报》还专门发了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明”是第一批远渡重洋去英国的熊猫,1974年,中国政府向英国赠送了两只熊猫“佳佳”和“晶晶”。1958年至1982年间,中国政府向包括英国在内的九个国家共赠送了23只熊猫。从1982年开始,熊猫出国转换为交流合作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