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大型收割机畅行麦田
“在家后麦田里,运麦子的路上,转悠了一头晌了,只捡到几把麦穗。”6月9日,茌平县杜郎口镇北李村,家住村西头的刘大娘说:“现在没有户家拉麦穗了,大田里都修了水泥路,标准的沙石路,大型农机可以去任何一处麦田收割了。”
随着大型收割机的普及,农户全部选择收割机作业,没有人车运麦子到打麦场了,可是,农村大田错综复杂,高低不平,仍有18%的死角麦田,不能进入大型收割机。没办法,农民只能车运麦子到打麦场,路上颠簸会散落一些麦穗。这个时候,刘大娘骑上三轮车,跨上土篮子,沿着道路两旁搭麦子。运气好的时候,一天到晚能拾个百十斤麦穗,一个麦收下来能捡到500斤麦,相当于自己多种了半亩地。农村把这些人叫作搭麦“大军”。
可是,最近几年,麦穗越来越难捡了。为啥?田间修路了。茌平县从全面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出发,每年投资500万元,对参差不齐的农田小路进行改造,将村与村连接的农田建成宽4米的水泥路,农田与农田之间建成宽3米多的标准沙石路。重点对偏远死角田、河边田间地块连接的路,采取建桥,铺设水泥管,进行综合规划修建,保证大型收割机通行。
“麦穗拾不着了。大田里通了标准路,大型收割机,轰轰隆隆就开到了田间地头。”刘大娘喃喃自语。田间通上了标准路,大型收割机畅通无阻,搭麦大军逐年减少,像刘大娘这样搭麦子的大军们“下岗了”。几年来,全县用于黄海平原开发及农田基础建设资金5000万元,建起了连村水泥路260公里,建桥、铺设涵洞1500座(条),标准沙石路600公里。
同时,联合收割机队伍的逐年壮大,连年的大型收割机直补,带动56个农机合作社产生,实现了麦收现代化、规模化,麦收比原来缩短了7天,小麦秸秆还田率达到了70%,颗粒归仓率达到了98%。北李村村支书赫明才说:“大型联合收割机下了地,吃干榨尽了麦子,村民捡不到麦子,很正常。”(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