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一村庄将搬迁 村民自发编16万字"草根"村志

21.07.2016  11:08
  

走访村民,是编写村志的必修课。记者 姬生辉 摄



  即将搬迁,位于曲阜南部的三张曲村人自发组成村志编委会,用一年半时间初步编成16万余字的《三张曲村志》。这份“草根”村志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村庄的历史进程、发展变迁、人物故事,甚至连风俗方言都记录在册。村民希望,子孙后代能通过村志回味乡愁,传承三张曲人的坚韧品质。

  编村志留记忆,全村385户都赞成

  17日上午,位于曲阜三张曲村村委会议室的村志第二次通稿会一片寂静,高速旋转的吊扇声清晰可闻。五位年长村民人手一本厚厚的材料,他们用笔清点每个字,逐字逐句审读。

  “元宵节民俗,除了扎灯笼和吃元宵,咱们村还有些啥自己的风俗?”村志编写委员会主任叶长海打破了沉寂,大家开始热烈讨论。最终大家商定,至少还得走访村里三位70岁以上的老人,再做最后定夺。

  为何要修村志呢?“两年前镇里进行新农村建设,三张曲在搬迁范围内,服从发展大局村民都理解。”村支书朱宁国说,但要离开世代生活的村子,村民还是有些不舍,其中有人提议修一份村志,为子孙后代留下记忆,“村委征求村民意见,全村385户都举手赞成。

  “去年1月份,我们开始编撰村志。本次审读结束后还有一次最终定稿会,之后就将进入印刷阶段。”70岁的退休干部叶长海被推选为村志编委会主任,他也是村里同龄人中唯一一名大学生。编委会共有15人,除朱宁国53岁外,其他人均在60岁以上,都是村里文化高、见识广、有威望的代表。

  村志分党建、工业、商业、教育卫生、风俗、方言等17章,每章又含若干节,共计58节。“目前15个章节已基本定稿,预计最终16万字。”叶长海说。

  为确认烈士身份,兵分三路核实

  村志从1945年底曲阜解放开始,时间跨度71年,工作量着实不小,编委会却不含糊。叶长海“约法三章”:凡事讲求真实,决不凭空想象,每个人物和时间,都必须走访到人核实。“懂行的人干熟悉的事,也是原则之一。”叶长海说。66岁的董长山原是镇农信社职工,熟悉全镇经济,负责编写“商业”一章;65岁的孔庆柱是退休教师,承担教育卫生板块的内容。

  因干了11年村支书,朱宁国负责“中共党建”一章。虽是熟悉的领域,他还是感觉“手心直冒冷汗”。“曲阜市图书馆、档案馆去了不下十几次,图书馆管理员都认识我了。”朱宁国说。

  村里有一位名叫江德山的烈士,大家不了解他的详细信息,为此,编委会兵分三路去找:叶长海和两位编委在村内走访;朱宁国到曲阜市档案馆查阅《曲阜市志》;62岁的董长森骑自行车到相邻的二张曲村找到87岁的老军人张素英。

  张素英是江德山部队的老连长,清晰记得江德山参加战役和牺牲的时间、地点。朱宁国查到江德山也在曲阜市烈士名录之列,叶长海走访中了解到有村民目睹过烈士离家参军的一幕。朱宁国说,“三方事实,完全能够佐证烈士的身份和光荣事迹。”最终,村内第一名烈士在村志中有了明确记录。

  “骨子里就不服输,再大的风雨都打不垮

  一部小小的村志,记录了村庄70余年的发展和变迁,回忆过往,一段段真实的故事让编委会的长者深深感动着。编写过程中,编委会真实记录每一个故事,希望子孙后代铭记过去,珍惜当前。在村志的大事记板块,记录下不少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