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打通群众阅读“最后一公里”

30.06.2016  09:34

  6月17日,临沂市莒南县“超市书屋”启动仪式在该县板泉镇开元超市举行。“以前购物来超市,现在借书也来超市,购物借书两不误,方便多了。”刚走出超市的鲍运英饶有兴致地说。

  这是莒南县农家书屋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莒南县通过书屋内容的精准化配送、个性化定制,提高了农家书屋的利用率,在文化扶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抚心的服务新模式,借助文化服务触角的延伸,打通了群众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超市书屋”接地气

  莒南县于2007年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并于2012年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书屋建成后,为活跃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书屋管理不规范、利用率较低等现象。“书屋有的建在村大院,有的建在楼上,管理人员不是天天上班,饭前饭后去借阅,很不方便。”当地不少村民如是反馈。

  这也凸显了农家书屋在具体管理中的共性问题:书屋虽建不用,甚至有的村干部认为,只要保住图书不丢失,就是管好了农家书屋。为此,莒南县文广新局提出建设“超市书屋”的想法——由该局与该县供销联社合作共建,借助莒南供销网络平台完善及超市人员密集、流动量大的优势,把农家书屋搬进超市,让群众在购物的同时也能看书读报,享受丰富的文化服务。

  “若书屋不能贴近群众,说明原有的模式已经落后了。解决办法就是要真正‘接地气’。”莒南县文广新局局长彭圣学介绍,推进乡村阅读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思维开辟新途径、新阵地,下一步,不仅要广泛推广“超市书屋”,其他新模式也需逐步启动。

  “农家书柜”合口味

  在莒南县,“农家书屋”还有另外一个创新,就是配置增设“农家书柜”。彭圣学说,在充分调查了解各村村民的意见后,该局主动为农户配置“农家书柜”,即为每个农户配置一个小书柜,每个书柜可存放10至20本图书。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把农家书屋的书分散地存到小书柜里,定期借阅,每半月一更换,每季度一轮换,本村农户之间也可以定期开展互通有无。目前,莒南县农家书柜工作已覆盖全县152个行政村,5.6万余户农家拥有了小书柜,受惠群众 21万余人。

  图书在小书柜之间流动,村集体的农家书屋就变成了小书柜交流的服务总站。让农民在自家小书柜存书、看书,既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又带来了阅读便利和阅读兴趣,切实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

  “农家书柜”这一典型做法获得了“201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百县馆长论坛服务案例一等奖”。莒南县相沟镇石家崖村村民石兰廷说:“小书柜为我们村民办了一件大事,不仅随时想看随时能看,还能定期调换新书,我们看书更方便了。”

  知识扶贫“授人以渔”

  近日,山东省文化厅印发了《山东省“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方案》,确定办好“贫困村文化设备购置补助、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补助、支持贫困村文化活动建设、为贫困村配备便携式拉杆音响”等6项实事。在莒南,农家书屋就是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一个主要阵地。

  彭圣学介绍,为推动知识扶贫,借助超市图书馆或“小书柜”,一些有关农业科技、养殖等方面的图书配送到有需要的群众手中,而到村中定点帮扶的科技员也会根据一些书籍中的内容分步骤、分阶段地向农户传授相关经验,走出了一条“知识扶贫、科技兴农”的道路。“莒南县图书馆还为已建成的农村书屋每年配送价值2000余元的图书用于知识及信息的更新,其中涉及农业、农村类的书籍占到配置书目的60%以上。比如,同样是有关农业科技类的图书,我们在选择时,既要考虑是否针对本地生产、生活需要,又尽量选择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图书。”彭圣学说。

  “现在的农家书屋,真正让我们感到用得上、有效果,结合一些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解决了不少大伙关心的实际问题。”石家崖村村干部石绍军说。

  另外,莒南县还通过“农家书香”等活动,评选“示范书屋”、开展对贫困村图书辅导员的专门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输出”,做到“授人以渔”,让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