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兴建新型农业产业主体 联盟带起七亿产值
12.04.2015 12:16
本文来源: 半岛网
新形势下,如何改造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莱芜市成立产业联盟的做法引起了记者兴趣。
清明节过后,记者来到莱芜嬴泰有机农业公司。在草莓大棚内,收获末季依然可以看到鲜红的草莓。“原来一个大棚只能种8000株,现在立体大棚可以种植20000多株,每个棚收益在30万元左右。”公司经理潘林香告诉记者。
在莱芜,13家企业建成了像这样标准的草莓大棚,品种、技术和种植方式都是一样的。2014年,莱芜市草莓产业联盟成立,全市30多个草莓种植大户中挑选出来的13个成为联盟首批成员。
“产业联盟明显比普通的合作社有优势。”莱芜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狄杰友告诉记者,成员享有统一的种植技术、产品品牌和销售市场,是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雪野镇北峪村的毕思山是草莓产业联盟的成员之一,这个原本种草莓的“门外汉”说,“有事找联盟,遇到问题找专家。联盟指导建了大棚、提供了果苗,统一了育苗、种植等标准规程,品牌在市场上号召力也强。”
“成员不是一个人在作战,而是从种、产到销,形成集团军作战,龙头企业也很难做到。”潘林香对此深有体会。
目前,莱芜市不仅有草莓产业联盟,加上生姜加工业联盟、特色畜禽业联盟和节水灌溉器材产业联盟,全市将区域内的优势农业成立起4个农业产业联盟,去年贡献农业及相关产值7亿元。
生姜加工业联盟是莱芜市最早成立的农业产业联盟。莱芜市素有“户均一吨姜”的说法,但是因为户多量大,生姜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市场无序竞争,制约了生姜产业向高端、深层次发展。生姜加工业联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并且制定统一的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标准,促使生姜生产及加工转型升级。
产业联盟还是产业平台,对涉农资源形成强大的吸附能力。莱芜借机打造起“莱电万家生活便民工程”,已经在济南发展了20家直销店。
[编辑: 林永丽]
本文来源: 半岛网
12.04.2015 12:16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