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七旬老人建文化市场助力梨乡“文化梦”

08.06.2015  18:49
莱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是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莱阳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历代名家迭现,而且民众基础雄厚,特别是近年来,莱阳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一批又一批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了实现梨乡的“文化梦”而无私奉献,谭岐山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鲁网烟台6月8日讯 (记者尹霞 王尧福 李明强 文山)莱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是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莱阳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历代名家迭现,而且民众基础雄厚,特别是近年来,莱阳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一批又一批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了实现梨乡的“文化梦”而无私奉献,谭岐山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今年68岁的谭岐山退休后,凭着一股对文化艺术的爱好和热情,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多方筹措资金160万元建起了“莱阳七星文化市场”,并争取到山东将军书画院的支持,在莱阳开设了分院,为莱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起了一个交流传播的新平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退休后异乡创业,只为心中的那个艺术情结

  退休以前,谭岐山在某部队的家属工厂工作。他从最基础的技术工人干起,凭着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一直干到厂长。“那时候厂里主要是加工各种家具,需要去雕刻不同的花纹和造型。”谭岐山说,正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让他接触到了雕刻这门艺术,而且从心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

  “那时候通过工作和民间的交流,我发现民间有很多这方面的能工巧匠,但是通过和他们深入接触,却发现这门传统的手艺却几乎要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谭岐山说,这个发现给从小就爱好艺术的他内心触动很大,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那么这个艺术瑰宝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就会陨落。“从那时起,我就坚定了要为保护这门艺术而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心。

  退休后,谭岐山先是在威海建起了一个根雕艺术厂。“最初是想回到老家莱阳做点事情,后来考虑到时机不太成熟就先在威海从事根雕艺术,正好也积累经验。”谭岐山说,他在威海这一干就是6年,而且对这个行业了解的越深,越是发现根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于是,他开始寻找合适的时机回到莱阳,在这片他出生的热土上谱写自己的梦想。

   建莱阳最大文化市场,倾注心血助力梨乡“文化梦

  2012年夏天,谭岐山从威海回莱阳探亲。“路过蚬河公园南门时,那块''中国书法之乡''的碑刻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谭岐山说,当他看到莱阳获批“中国书法之乡”的消息后,那股对家乡的爱恋和自豪之情瞬间涌出,激动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我在这块碑刻前足足呆了有一个小时,思绪万千,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的心就回到了家乡,我觉得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做点事情的时机到了。

  主意已定,谭岐山开始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要想建一个好的文化市场,选址很重要,不仅场地要大,而且最好是在市区。”经过几天的奔波筛选,谭岐山最终选择了莱阳七星路上的一个厂房。“虽然当时厂房里面比较破乱,但将近4000平米的面积还是比较理想的。”随后的40多天的时间,谭岐山一心扑在了这里,从收拾卫生到内部设计全都亲自参与,光清理出来的垃圾就运送了36车。“累确实是有些累,但是想到能为莱阳的书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也就值了。”谈到书画院开业前的那段艰辛时光,谭岐山肯定地说道。

  为了把书画院打造成莱阳文化产业的普及与发展、研究与传播的新平台,谭岐山找到山东将军书画院的领导,介绍了莱阳作为“中国书法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莱阳的文化艺术市场发展情况,最终争取到了该院领导的支持,同意在莱阳开设分院,并由谭岐山任院长。在谭岐山的影响带动下,莱阳和周边县市区的书画、根雕、古玩和瓷器爱好者30余家入驻七星文化市场,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轰动,该市场也由此发展成为莱阳最大的文化市场。

  初获成功的谭岐山没有止步,为了充分发挥七星文化市场的平台作用,促进莱阳的书画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他先后自费邀请了中国孔子画院院长石民、中国美协会员李长青、省书协会员黄斌等书法文化艺术界的名家30余名到书画院进行授课展示,莱阳近千名书法文化艺术爱好者和中小学生从与名家的交流活动中受益。“每当看到莱阳的书画爱好者们从这些名家们的展示中获得启发进步的时候,我感觉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谭岐山说,他最终的目标,就是将七星文化市场打造成莱阳与高水平的书画艺术界交流的平台,每一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收藏近两万件农耕老物件,只因对保护传统文化的赤诚

  在一次下乡文化交流活动中,谭岐山在一个村庄的路边发现了一辆锈迹斑斑的拖车。“当时我第一眼感觉这辆车应当有些年头了,可是被随意丢弃在街头真是让人心疼。”通过与这位农户的交谈,谭岐山最终用120元买下了这辆只能看不能用了的拖车。“随着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农村很多用不上的农耕老物件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现在农业虽然实行了机械化,但这些农具都是祖先发明的,用了几千年,所以自己要收藏它,留给后人看。”谭岐山说,不用说再过几十年,就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已经不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和用途了。

  于是,谭岐山一有时间,就白加黑地跑乡村,走街串巷,找废品收购站,费尽口舌不算,还得出大价钱人家才肯卖给他。他把收回来的这些农耕老物件当成宝贝,有的被拆散了还要动手整修安装。“有时候很多村民不理解,有的村民误以为我们是骗子小偷,还有的村民不想卖,需要去反复沟通。”谭岐山表示,自己收藏旧农具,不仅仅是怀旧,重要的是追忆农耕文明,为过去的农耕历史留下印记。走进谭岐山的陈列室里,如同进了农产品超市,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琳琅满目,依次排列,有拖车、耧(耩子)、木犁、铁犁、耙、石碾、石磨、石槽、石臼、铡刀、织布机、牛梭子、牛套、驴套、车鞭、牛鞭、马嚼子等旧农耕工具和生活用具。

  谭岐山的陈列馆现在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他的这种做法也有许多人不能理解,有人说他“得了神经病”,还有人说他“中了邪”。种种流言蜚语他都置之不理,仍痴心干他自己认定的事。“要想做成一件事,就必须有牺牲、有付出,而且是不讲条件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激励着他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路上,一路奔波向前。目前他已收藏各种各类旧农具和生活用具近两万件,建成了一个属于他的也属于莱阳的旧农具陈列室。谭岐山表示,在收藏农耕时代这些老物件的路上,他不仅要继续走下去,还要扩大收藏范围,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争取办一个农耕老物件展览馆,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过去农民种地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