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整合非遗资源助力精准扶贫
近年来,菏泽市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项目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拓展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大力整合非遗资源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政策拉动 。目前菏泽市3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有5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77项省级非遗名录中,有19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191项市级非遗名录中,有55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项目类别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菏泽市抓住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将发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纳入《菏泽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并从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2015年6月,制定并印发了《菏泽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向贫困人口倾斜,并从传习场地、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
二是精准推动 。按照菏泽市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借助非遗资源助力优势扶贫攻坚,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特色传统工艺产业作为专项扶贫的重点,积极发展传统戏剧服装、曹州堆秀、鲁锦纺织、木雕工艺品加工、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工业,不断增加产业收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引导帮助有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贫困贫困非遗传承人设立创业项目,积极争取帮扶资金,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外来投资者利用菏泽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创业创新,形成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劳动密集型非遗项目龙头企业和服务业项目,鼓励引导非遗企业向贫困乡村布局。如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柳编编织技艺(曹县柳编)为核心,积极引导曹县柳编相关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精准扶贫,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其加工农户辐射27个乡镇、办事处,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年产值达10多亿元。
三是龙头带动 。以文化产业基地和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等为龙头,带动家庭作坊生产和家庭作坊集聚型发展等模式,利用企业销售渠道和互联网手段不断扩大销路,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尤其是带动了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的再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曹县以木雕工艺品为核心的产业基地,现有企业154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形成了以庄寨、桃源、青菏办、古营集等乡镇办事处为中心的东、西板块桐杨木工艺品加工集群,以曹普、美家、青林、鲁艺、珠峰等重点文化企业为支撑点的集聚区。鄄城鲁锦文化产业基地,加大对鲁锦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研发出适应现代人生活情趣和审美需要的工艺壁挂、家纺、服装服饰、箱包手袋四大类五十多个品种的产品,汉祥鲁锦、精一坊鲁锦等一批知名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产品销往海内外。巨野书画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入驻企业125家,从业人员7100人,园区内投资1.2亿元的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已建成使用,拥有鲁西画院、李锐书法艺术学校、洪庙绘画专业村、麟州画院、永丰书画院等15个规模较大的培训创作基地。带动周边永丰办事处、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4个绘画专业镇,70个专业村,500多个专业户。
四是人才发动 。加大培训力度,对有一定非遗技能的人才进行扶持。2015年,市、县文化部门组织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50余次,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非遗技能,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积极引导帮助有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贫困非遗传承人设立创业项目,积极帮组争取帮扶资金,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外来投资者利用菏泽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创业创新,形成更多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