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 财力有限用活资源 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17.03.2016  10:58

  硬件不强软件补

  着眼于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趋丰富,鄄城县从帮扶文艺队伍入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鄄城县文化体育局局长李军介绍,当地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学校艺体老师的积极性,采取“包村”的形式,帮助村居成立文艺队。截至今年3月初,鄄城县的在册文艺骨干超过3000人。村居文艺队成立后,由文艺骨干负责互动指导,县文化体育局配发服装道具、移动音箱等设备。如今在鄄城,县歌手大奖赛、少儿才艺大赛、农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已成常态,每年举办两次的鄄城县乡村秧歌舞大赛更成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盛会。

  在定陶县,文艺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广受基层群众欢迎。

  定陶县文化体育局2015年年底统计显示,当地已累计培训文艺人才近8000人次,实现了所有村居全覆盖。天中街道王洪庙社区的居民李爱香对县文化馆广场舞的辅导员赞不绝口:“老师每周定点来,大家聚在一起跳舞,不光锻炼身体,还增进了邻里关系。”

  3月10日,定陶县举办全县文艺队伍“四德歌”舞蹈大赛。通知下发后,几天时间各镇报名人数就超过2000人。为保障安全,当地只好将每个乡镇的参加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经济欠发达,毫无疑问制约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多,想要迎头赶上,就需转变工作思路。”定陶县文化体育局局长杜玉章说,经过几年努力,定陶县的基层群众文艺活动非常活跃,分散在各村的文艺骨干已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服务模式有创新

  定陶县有个微信群,叫“定陶文化信息交流平台”。群里的成员多是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文化站站长,还有定陶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晖。“哪个村又建成了乡村大舞台、开展了什么活动,工作期间有什么困难,都能在群里交流。”张晖说,自己会经常看微信群,“在这里能了解各镇的文化工作情况,文化信息动态。”

  定陶县文化体育局还有一个更为先进的信息平台。平台中心设在定陶县文化体育局,通过计算机可以实时查询全县各村文艺队伍人数、文化大院建设情况。如果各村有辅导培训需求,可以通过平台反映,后台工作人员集中汇总后进行配送。

  “互联网+”已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菏泽文化建设实践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推介出去?看准国内电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菏泽市及下辖的牡丹区两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天华电商产业园于2015年7月开园。园区内不仅有菏泽市各类民俗文化产品展示,还设有电商信息服务平台。

  之前以演出服装制作加工为主的大集镇,近年来借助电商,有16个村荣获“淘宝村”称号。“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把文化产品销售到海内外。”大集镇常务副镇长安庆介绍,目前大集镇已从只生产表演服装、摄影服饰,发展形成了包括制作、销售、加工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

  文化扶贫增就业

  菏泽的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在保护传承中实现发展?菏泽从政策、培训等方面多方发力。

  根据菏泽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菏泽3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有5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77项省级非遗名录中,有19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191项市级非遗名录中,有55项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项目类别包括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

  “十二五”期间,菏泽将发展非遗生产性保护企业纳入《菏泽市文化产业发展纲要(2011—2015年)》,并从人才、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2015年6月,菏泽又制定印发了《菏泽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向贫困人口倾斜,并从传习场地、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

  出台政策的同时,菏泽文化部门还加大培训力度,对有一定非遗技能的人才进行扶持。2015年,菏泽市、县文化部门组织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50余次,旨在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非遗技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菏泽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说,引导帮助有创业愿望、有一技之长的贫困非遗传承人设立创业项目,帮助其争取帮扶资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成功率。同时当地也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外来投资者创业创新,形成更多市场主体。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助力脱贫,相关部门首先要搞清自己有什么。”张晖认为,文化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用好本地资源,给百姓创造参与的平台,其中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