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蛤蜊自备频闪“迪斯科灯”诱捕猎物(GIF)
北京时间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几年前,科学家曾发现一只套膜上长着“球面镜”的蛤蜊,能发出类似舞厅频闪灯光的效果,这种酷炫的行为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同样还是这位科学家发现,蛤蜊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为了吸引猎物前来,然后再用毒液将其麻痹。
这种蛤蜊的学名为圆栉锉蛤(Ctenoides ales),被科学家昵称为“迪斯科蛤”,因为它的套膜上长有许多微小的二氧化硅球体,能够像球面镜一样反射光线,产生类似迪斯科舞厅的灯光效果。201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林赛·多尔蒂(Lindsey Dougherty)在印度尼西亚瓦卡托比(Wakatobi)潜水时,遇到了这种长约5厘米的蛤蜊。
多尔蒂观察发现,圆栉锉蛤会把套膜边缘卷起来,利用光线反射制造出频闪的效果。圆栉锉蛤是一种活跃的滤食性贝类,生活在印度-太平洋海区的珊瑚礁中。它们的闪光十分明亮,之前科学家认为是生物发光作用的结果。
不过,利用高功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多尔蒂女士发现,它们的闪光来源于两层特殊的组织,一层可以反射光线,另一层则能吸收光线。当这两层组织快速卷起和展开的时候,反射光就会产生闪光的效果。这些组织的反射性非常好,甚至能利用珊瑚礁洞穴中微弱的蓝光制造闪光。
这是第一种演化出这样颜色结构的双壳类,科学家正在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利用强大的显微镜,多尔蒂女士及其同事开始对圆栉锉蛤的眼睛结构和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圆栉锉蛤的视力很弱,并不能观察到其他同类的闪光,这意味着它们不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寻找配偶。下一步,科学家检验了闪光对掠食者——包括章鱼、掠食性海螺和螳螂虾等——的影响。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一个假掠食者向圆栉锉蛤的方向移动,记录后者闪光的频率。“在这个实验中,假掠食者是一个泡沫塑料盖子,”多尔蒂说,“结果显示,就算是泡沫塑料盖子也会让蛤蜊十分恐惧,它们的闪光频率增加了几乎两倍,从2赫兹以下上升到4赫兹以下。”
在之后的实验中,研究者在圆栉锉蛤的触手中发现了很高的硫含量。硫是组成硫酸的重要成分。一只攻击圆栉锉蛤的雀尾螳螂虾在碰到触手之后,立马缩了回去,而且陷入了十分紧张的状态。多尔蒂推测,圆栉锉蛤或许能产生有毒的酸性黏液,以此赶走掠食者。
最后,浮游生物作为猎物被放入了水缸中。圆栉锉蛤的触手感觉到了猎物的存在,它们的闪光频率也显著增加。许多浮游生物都具有趋光性,因此有可能会被圆栉锉蛤的闪光吸引。不过,这些猎物是不是真的能感受到圆栉锉蛤的闪光,现在还无法下定论。
圆栉锉蛤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区,通常以两个或者更多的群体进行活动。在它们通常活动的深度(3米到50米),光线开始减弱并呈蓝绿色,但在没有人工照明的条件下可以清楚看到它们的频闪发光。(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