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借跨界提升融资能力 多元经营有助优化财务

03.09.2014  19:56

房企借跨界提升融资能力 多元经营有助优化财务
睿信致成总经理薛迥文说,跨行业经营带给开发商的经营优势很多,至少在融资能力方面,要比非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更有竞争力。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曾报道过,有部分中小地产商由于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从银行那里获得开发贷,转而以贸易公司的名义从银行借款。这类被称为“借壳”贷款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然而,在实践中,开发商真的有可能能通过房地产以外的业务获得借款吗?即使能获得贷款,又能用于房地产开发吗?在过去几年中,非房地产业务究竟给房地产业务带来了怎样的融资便利?除了拓宽融资渠道、节省融资费用外,跨行业经营对公司的财务还有哪些帮助?

  更低的利息支出?/
  上海一位有色金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照银行现在的规定,如果经营的业务不涉及房地产开发,且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都不弱,要想申请到一笔利率低于8%的一年期贷款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公司还从事进出口业务,并且使用信用证融资或银行票据贴现,融资成本甚至可以低于7%。
  这样的融资成本已经比房地产开发贷款融资成本便宜很多。由于银行限制对房地产类贷款,目前地产行业平均融资成本已经达到或超过10%。
  尽管有多家非地产类公司的财务证实,有办法通过非地产类业务贷款,并将资金换而使用到房地产开发领域。但是,以非房地产业务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再将这些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是存在一定障碍的:金融信贷部门有一个信条是发出贷款是专款专用的,借款人不得挪用于和借款需求没有关系的领域。
  多数开发商的财务经理也否认,他们会将非地产类贷款应用到地产开发领域。但不可否认,非地产开发类贷款,确实拉低了房地产开发的整体融资成本。这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可见一斑,
  翻看绿地、万科等房地产上市公司的2013年度财务报表,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截至2013年末,绿地包括短期借款、非一年期到期流动负债以及长期借款等借款余额总规模虽然超过了千亿,但去年实际支出的利息仅27亿元。而各类贷款余额规模约800亿元的万科,当年度的利息支出却高达60多亿元。
  薛迥文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有两个,一是绿地的开发项目资本化率比较高,而万科的资本化率比较低;二是绿地非房地产业务的融资成本偏低,因而拉低了集团的整体财务费用。
  事实上,这一现象相当普遍。主营房地产的金地集团,截至去年末的各类贷款余额只有260多亿元,但去年支付的利息开支23亿多元;多元经营的世茂股份,去年总借款规模超过百亿元,但是利息支出却不到1亿元;多元经营的华侨城截至去年底的各类借款总规模超过200亿元,但当年度的利息支出仅为6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