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军亦强军 被裁军官们都能去哪儿?
“中国裁军30万”,9月3日当习近平铿锵有力地讲出这几个字时,全球震惊了!
就在这一消息宣布后的几个小时。177位开国中将中的最后一位,101岁的张震将军走了。他出生的那一年,一战爆发;他走的那一年,距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过去70周年。
而张震将军,恰恰领导过裁军。
裁军就是强军
198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会后直接参与了军队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指导工作。到1985年初,在张震领导下,《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出炉,直接指导了1985年6月的百万大裁军。
算上这次,新中国已经要经历11次裁军,从抗美援朝时的627万人裁至200万人。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当天宣布裁军,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中国捍卫和平的决心了。
就连一向挑剔的西方媒体,大多也高度评价了中国的裁军。比如《纽约时报》就援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Rory Medcalf教授的话认为,中国宣布裁军让人“喜出望外”,这是“中国试图向世界传达向往和平的信号”。而在阅兵中宣布裁军,是对西方指责中国“秀肌肉”很好的回应。
事实上,纵观历次裁军,背景无非两个:形势变化、时代发展。
形势变化,即从战争状态转为和平建设状态,自然不需要过多的军队。裁减开支和人员,一方面节约军队经费,另一方面也解放更多生产力投入社会生产。比如,从1949年到1953年8月,解放军总规模即从627万人降至350万人,陆军裁减比例最大。
而时代的发展,则是不断适应形势,使军队朝高精尖方向发展。比如,在张震策划领导的那次大裁军中,诸如骡马、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条件的兵种即被裁撤;裁军后,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
事实上,早在90年代初,张震就下过一个判断:未来解放军的发展,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新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无论是裁军,还是此次阅兵中的高精尖新式装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换句话说,裁军就是强军。
被裁的军官去哪儿?
关于裁军这件事,各总部、兵种和大军区以及武警部队官兵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关于裁减军队员额30万的决策部署。
裁军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既关乎30万人的前途,更关乎30万个家庭的命运。在此之前的十次大规模裁军中,先后共有数十个大军区和兵团级单位被撤销,近千所军队院校、 医院 等被裁撤、缩编或改隶,全军员额从兵力最多时的627万人减为目前的230万人,如今这230万人还要再裁13%,他们解甲归于何处呢?
在2005年之前,我国解甲的军官安置方式有两种:转业、复员。具体来讲,转业,即计划分配方式,这种方式是转业干部的工作分配完全由国家负责。复员,即军队一次性发给复员军官数额较大的复员费,国家不再负责安置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82年第八次裁军,国家由战火走向和平,由备战走向建设。此时,国家需大量生产建设人员,因而前几次大裁军中,大部分部队采取的是集体的转业和复员,只有少数采取分散的转业或复员。
前7次裁军军官去向
1985年的百万裁军,转业军官在地方各条战线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用了整整3年时间。
1997年裁军50万时,我国转业军官安置工作已经走上正轨,每年有计划地安置约4万名解甲军官转业到地方,不再进行集体安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安置制度的逐步完善,在第十次大裁军中,军官的安置方式也从转业、复员这两种发展为转业、复员、自主择业三种。关于自主择业的方式,200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首次确定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这种方式是,担任团级职务和营级职务、军龄满20年的军队转业干部,可以选择自主择业,安置地政府逐月给自主择业的干部发放退役金,但国家不包分配工作。国家对从事个体经济和创办经济实体的自主择业干部,在贷款、税收和办理营业执照等方面给予照顾。
下表为人社部公布的近几年安置的军官人数。以2014年为例,共安置了4万军官,9000人选择自主择业;31000人由国家分配,转业到各地方,在这当中,有82.9%转业军官进入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15.2%进入事业单位,1.9%进入国有企业。
近几年安置军官人数
从历史数据来看,完全由国家负责工作安排,压力较大,自主择业的方式可能会获得更多政策鼓励。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表示,此次30万的裁军目标将在2017年底前完成,重点是压减老旧设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至于具体的裁哪些、怎么裁,应该会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来源/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原标题【 裁军亦强军 被裁军官们都能去哪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