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会各界对“传统”和“传统文化”仍有不少误解和疑惑,为此,求是网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
访谈嘉宾: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精彩观点:
■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
■ 当前要确立好主体定位,以重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处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关系,构筑起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园。
■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坐井观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的一味叫嚣,而是那种直面现实,不回避困难,在任何挑战面前都客观冷静、从容镇定的气度。
■ 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决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
访谈实录:
求是网:李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倡导国家软实力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首先请您就传统文化的“传统”是什么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李德顺:一说起“传统”,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理解成过去的东西。以为只是过去有的才叫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概念的误解,是一种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肤浅的印象。中外思想家经过认真严肃的考察,曾对“传统”的本质和特征做过各种力求科学的说明。这些说明大同小异,都认为“传统”是在人们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传的思想、道德、习俗等文化内容和形式。传统是把人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连接起来的那些社会因素和方式。就是说,构成“传统”的两大基本要素是:一是在过去或历史上(几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传至今、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
也就是说,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对我们来说,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了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什么是传统”这个问题上,人们的理解还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引向复古。认为“传统”就是古代的东西,完全中断了对历史和发展的理解。认识传统必须以“现在”为坐标,如果单纯用“过去”来解释传统,“弘扬传统”就会同复古和保守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这种理解方式还必然会遇到一个难题:“过去”到什么时候?从何时开始有的东西,才有资格称为传统?譬如京剧,如今被公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但京剧的形成迄今不过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当年徽班进京时,人们以“不合传统”拒之,我们还会有今天这个“国粹精华”吗?
另一个误区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一些人脱离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脱离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把文化仅仅理解成文献、典籍,于是“传统文化=古代文献典籍”,这就造成一种对文化认识的偏差。只有用唯物史观来指导理解“传统”和“传统文化”,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想的、说的和做的一体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们真正的“传统”,什么是传统里面好的和坏的东西,这样认识就能更客观一些、更真实一些。否则就是把传统文化看做是做嘴皮功夫,看做是文字游戏,看做是概念的堆积,看做是各取所好的一套话语,脱离了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