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山东省费县南张庄乡太白村,70岁的孙明祥老人既是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还是专职调解员,说起村里的变化,他连用了两个“心气顺”。“在镇上法制指导员的监督下,咱老哥几个刚为安家和李家争地的事儿调解完,两家的心气都顺了。这是个小方面,去年来咱全村人的心气都顺了,村里来了‘第一书记’,修了路,装了路灯,建了广场,镇上还派来了便民服务专职代办员,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乐呵。”
“这得益于费县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采取的成套举措。”费县县委书记程守田说,“今年,费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针对农村发展‘七类问题’,构建完善了‘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健全‘三项社会治理机制’,提升农村发展能力,实现‘农村强’;筑牢‘四条民生保障线’,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实现‘农民笑’。”
破解农村“七类问题”的通盘设计
今年初,费县开展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到行政村居(社区)“全覆盖”大调研活动,共梳理群众反映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1316个,概括为“七类问题”,表现为“三难两多两少”。
村级班子运转难。软弱涣散后进村班子占比达10%,50.9%的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在50岁以上,运转经费短缺严重,村干部年均工资只有9000元左右;村级经济发展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占71.5%,其中空壳村占8.9%;群众办事难。农民群众普遍反映办事“找不到人,办不成事”。
村干部违法违纪多。部分村干部办事不公、作风粗暴,甚至以权谋私,2012年以来共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2起,其中农村党员干部占61.3%。村级矛盾纠纷多,到县以上上访80%属于农村信访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153个村存在吃水用水难问题,有271个村需修路314公里,有156个村需修建休闲文化广场;社会救助资金少,等钱治病、等钱生存的特困群众不在少数。
程守田说,基于上述问题,费县着眼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制定了《关于建立完善“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意见》,旨在通过“通盘设计”,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格局。
用“三项机制”提升农村发展能力
费城街道景山村村主任李传友介绍:“原先,村班子不健全,没有村支书。今年,县里派来了财政局的陈联海做‘第一书记’,推选了返乡致富能手徐可俊做支书,修路打井上项目,山村一下子有了生机。”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崔宗兴说:“提升农村发展能力,健全村班子是基础,规范村级组织运转和保障村庄稳定是关键。对此,费县健全完善了‘三项社会治理机制’。”
通过“分类施策、梯次提升”,建立农村班子建设长效机制。全县村“两委”班子分为三类。一类班子实施“引领示范、常青创业”,实现“红旗飘飘”;二类班子实施“动态转化、优化升级”,乡镇对二类村进行专项帮扶,查找薄弱环节,解决制约难题,实现“出头露面”;三类班子实施“动态整顿、固本强基”,实行入销号管理,通过“第一书记”帮扶,实施“双推工程”,完善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和村党建经费保障机制等举措,实现“触底反弹”。
“建立农村财务有效监管机制,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转的关键。对此,费县实施了‘123固基工程’。”县审计局局长朱宗强说,“1”是“费县农廉网”一个网络平台,推行会计电算化;“2”是健全会计、经管两支队伍,对村会计实行“县考乡聘村用”,对经管站长实行跨乡镇定期交流任职;“3”是实行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制度、加强明责问效三项措施。乡镇经管站由乡镇和县农业局双重管理,建立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乡镇审计“全覆盖”的基础上,县里成立“再审计”人才库,每年抽查再审计不少于1/3的村居。
建立农村基层社会矛盾有效调处化解机制,是发展保障。费县按照“4355”思路,健全乡镇、片区、行政村、村民小组“4”级排查化解网络,搭建“群众诉求接待服务中心”、“民调工作站”和“民调工作室”“3”大平台,组建乡镇、村居“5”支调解队伍,完善定期排查、处理报告、会商研判、多调对接、评查听证“5”项机制。
用“四条保障线”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李传友说:“景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2万元,今年6月份,县财政补了1万元,到年底还会补2万元。”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全印介绍,费县筑牢四条民生保障线,夯实农村社会管理基础,第一条保障线是农村基层班子运转保障线。今年起,费县县乡两级财政出资,村年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的,全部补齐。
费县一中正在上高三的女孩王贝贝,父亲病故,母亲患有肺纤维化,已丧失行动能力。为照顾母亲,王贝贝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带母上学。9月23日,王贝贝领到了县慈善总会3万元的救助资金。
县民政局局长邵士侠介绍,农村特困群众救助保障线,是“四条保障线”中的保底线。费县成立了县慈善总会,县财政每年300万到500万元注资,加上项目争取、社会募集和公益机构赞助等,对“等钱救命、无法生存”等特困群众给予托底式救助。目前,县慈善总会募集善款已突破5000万元,首批救助资金68万元已发放,救助特困家庭19户。
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线方面,费县自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在费县农村,便民服务专职代办员成了最受农民欢迎的人,这是费县构建的村级群众事务代办保障线。通过公开组织考选,费县今年配备了220名便民服务专职代办员,每名代办员兼顾1~2个村,代农民办理低保申请、新农合、农村各项补贴等各类服务。“我们跟大学生村官待遇一样,常驻村里专门为农民办事,这工作很具体很实在,看着乡亲们的笑脸,心里很满足。”上冶镇民义村代办员高丽丽说。
构建“多元化”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侯占夫表示,费县“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是一种“多元化”新型村级治理机制,促进了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改变了以村“两委”为主体的村民自治格局,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太白庄村近年来土地、农村财务等各类矛盾频发。今年年初,村里按照“3+4”要求,发挥调解志愿者、便民服务代办员、法制指导员作用,形成了多层次村级治理服务体系,化解矛盾纠纷17余起,解决历史遗留矛盾3件。“新体系激发了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帮村干部定准了位、理顺了劲儿。”大白庄村村委会主任魏敬成说。
“3+4”体系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了社会和谐基础;通过解决村级班子运转经费和规范村级财务审计,保障了村级班子有钱办事,按规则办事;通过有效调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拧紧了基层“安全阀”。据统计,费县已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154起,化解1146起,化解率达到99.3%,办结重点信访案件28起,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1%。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了。胡阳镇幸福屯村邵士民在找本村“代办员”办理了粮种直补存折更名和儿子的准生证后,高兴地说:“过去到镇上办事,总得几个来回,耽搁好几天。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俺们方便多了。”费县220名代办员共帮助群众办理各类事项6500多项,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率达100%。(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