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好

01.07.2015  16:15
历史证明,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13年4月,市中区率先在全市推行“集团化办学”改革,以辖区内优质学校为核心,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两年时间,教育集团数量已经由最初的9个成长为现在的20个,集团校55所,优质资源覆盖面达83%,实现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的目标。
  做好教育均衡这篇“文章”,市中区“集团化办学”改革可谓不负众望。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集团在释放巨大改革红利的同时,新的教育管理构架也深刻影响着市中区的教育生态。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市中区如何才能在新一轮的教育发展中再次“领跑”?
  市中教育人有顺应改革的勇气和智慧。推行人才强教战略,构建特色德育体系……他们通过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好,打通了群众与“名校”距离的“最后一公里”。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集团化办学”赢得一致认可
  前几天,家住领秀城的王女士为女儿完成了小学报名工作。现在,她正轻松等候孩子的入学通知书。
  “一年前,我还在为孩子上学的事纠结,考虑要不要择校。但年初听说小区内胜利大街小学的分校——育秀中学小学部今年开始招生,纠结的心马上放松下来了。”王女士告诉记者,家门口有了好学校,择校的想法自然就放弃了。
  近几年,市中教育迎来了大发展,育秀中学、育秀小学、泉海小学、泉景中学等一大批新建学校相继投入使用。为让这些新建学校赢在高起点上,市中区通过“名校+新校”模式,将他们纳入“集团化办学”范围。各集团内部打通了资源交流共享的“任督二脉”,形成了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的集团管理模式,把名师送到了孩子的家门口,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学习。
  据统计,“集团化办学”实行两年来,教育集团内实现教师交流356人次。通过输出管理和师资,名校分校在市中各新建小区“遍地开花”,成为市中优质教育的生力军,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化办学”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出现了生源回流的现象。去年,伟东新都的舜华学校开始招生,一位家长欣喜地告诉记者,小学由舜耕小学接管,初中由二十七中接管。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名校了,于是就把孩子从别的学区转了回来,“一年时间,证明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很适应也很喜欢新学校。”“集团化办学”再发展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
  片区内有了优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孩子开心、家长满意,这种高度认可也让市中教育人拥有了更多的自信。
  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介绍,现在“集团化办学”已经步入“做强”的新阶段,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都成长为“名校”,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是市中教育的“人才培养年”,区教育局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教育学府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构建起人才培养的高地,为“集团化办学”储备足够的“软实力”。近期,他们还陆续邀请了李希贵、沈祖芸、边玉芳、毛振明等教育专家来到市中,给干部教师进行指导。
  “教授专家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对我今后的工作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吴家小学校长刘健告诉记者,对他而言,华东师大的“校长培训班”活动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对办“眼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暑假期间,区教育局还将安排教研员和农村教师进修和培训,他已经给学校老师报了名。
  除了请进来、送出去的高端培训外,市中区还有一套人才内部培养的“土办法”,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培养。
  去年,市中教育在“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成立了4个特色教育联盟,其中,书法特色教育联盟各校之间书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于是,今年区教育局加大投入,举办了首期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区46所小学的书法教师参加了培训。
  “机会太难得了,中国书协会员、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省教育书协副秘书长李钧担任主讲专家,一定要学真本事回去。”育贤第二小学的书法教师告诉记者,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培训历时一个半月,除了听之外,还有讲、练、评等“实战”环节,对书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能的提高立竿见影。
挖掘济南“城市精神”全面开展现代公民教育
  着眼均衡发展,立足提升质量。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在共享、共建过程中,找到了各自发展的特色点和增长点,形成了各美其美、一校一品的局面。今年,市中教育又探索构建素质教育具体化的德育体系,挖掘济南的“城市精神”,培养高品位的现代公民。
  济南市博物馆内,十四中的学生正在“定向寻宝”,民生大街小学的几名小解说员则在为前来参观的同学介绍馆藏文物,而胜利大街小学更是直接将一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安排在了“高大上”的山东博物馆……今年,市中区先后与多个场馆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城区学生每学期至少走进两至三个教育场馆、城郊学校学生每学期至少走进一至两个教育场馆,去认识一位名人、知晓一段历史、了解一件文物、参加一次活动、体验一项技艺、书写一段感想。
  “每一处纪念馆都是一部鲜活的‘百科全书’,这样的体验经历也是对学生‘城市精神’的培养,即使孩子将来不在济南,济南留给他的记忆也会让他心系济南。”刘绍辉说。
  另外,市中区还以“教育优势学校+城郊(农村)学校”的形式,组建了3支德育协作组和2个德育联盟,对口帮扶城郊(农村)学校并协助其发现和解决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瓶颈和问题。如今,各城郊学校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家长对家门口学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董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