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龄果园“返老还童”
在沂源县果农中,提起赵圣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的出名,源于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垂柳式”果树修剪技术。
今年60岁的赵圣厚,原来是成教中心农艺师,学的是林果,工作后是教农民怎样种好果树。当地很多苹果树二十多年便出现老化现象,不仅产量下降,结出来的苹果又小又难看。对这一问题,赵圣厚翻书查资料,没有好办法;问专家,专家说都这样,没办法。为此,赵圣厚痛在心里、急在心上。
2000年秋天,赵圣厚在一块老化的苹果园里,看到一条下垂的背上枝,结出6个苹果,而且又大又红。这让他很疑惑:一般来说,只有背下枝可以结果,背上枝不结果,修剪时都要将其剪掉。这条背上枝怎么能结果呢?
围着那棵老苹果树琢磨,赵圣厚想明白了一件事。因为是老果树,主人不再用心修剪,漏下了这条旺长的背上枝。枝条长大了,有些下垂,便由营养生长变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了。这一发现让赵圣厚心动:改变生长方向,背上枝也能结果。
老龄果树依旧保留,只是变传统修剪的“去上留下,去强留弱”为“去下留上,去弱留强”。赵圣厚解释,减除背下枝保留背上枝,是为了通过“拉垂定型”破除顶端优势,实现养分循环逆转,从而还原果树“生殖本能”。
燕崖镇西辉村村民王春贞是第一个接受“垂柳式”修剪法并进行实验的果农,2001年春天,在他家0.77亩的老苹果园里,赵圣厚开始了第一次实验。面对严重老化的果树,他们按照老园复春“三步走”,去下留上,去弱留强。到2003年秋天,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枝头,原本老化的果树,亩产竟达到了7400斤。2004年亩产达到了14000斤,2007年以亩产27600斤的成绩打破了全国纪录。赵圣厚欣喜不已,他的“垂柳式修剪法”取得了成功。
本着为民为农的一颗丹心,赵圣厚开始无偿推广“垂柳式修剪法”这一“老园复壮”新技术。
今年2月5日,东里镇西长旺村果农申怀发一如往常在果园里忙碌。“这棵树有60多年的树龄,去年结了1600多个优质果。超市都相中了,5块钱一斤全收了。”申怀法指着一棵十分强壮的果树说,谁都想不到,这棵树,在2012年时还是稀稀拉拉结三五个小果的垂暮老树。
2012年,赵圣厚到西长旺村讲课,偶然间发现这棵当时只作乘凉用途的老树。看着暮气沉沉的老树,老赵的“职业病”犯了,主动帮助申怀发改造老树。就连青岛大学教授戴洪义也被吸引来了。刚来时,戴教授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反问赵圣厚,你咋讲的,能让申怀发信服?
“养分在这个枝条里‘瘪谷’,‘瘪谷’这一年,憋鼓出花芽来了,我和老百姓这样讲,老百姓一寻思,对呀,吃了东西发挥不出来,就在枝条里‘瘪谷’,‘瘪谷’就是转化,养分的转化,转化成花芽,所以转化的花芽就很大了。”赵圣厚说,就这样讲,大家听明白了“瘪谷”的含义,就按我的说法去做了。
赵圣厚每讲一堂课,“瘪谷”这个词谁也不会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是“瘪谷”技术员。
关于老园三年变新园,赵圣厚说,第一年通过树干枝缺截及底层枝疏除,促进背上旺枝生长;第二年进行拧枝、拿枝和拉枝,促使背上旺枝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第三年果树即可恢复盛果期,同年另需再次拉垂进行花芽分化,为来年继续丰产奠定基础。此法不仅让老树“起死回生”,还克服了果树常有的“大小年”问题,年年高产、稳产。
戴洪义教授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赵圣厚的讲座总是操着浓浓的沂源口音,这浓浓的口音里含着浓浓的情。没有花哨的点缀,没有标准的发音,有的,只是想要将技术传给更多的果农的真诚。从2001年起,赵圣厚已使全县10万余亩老园经垂柳式修剪再现盛果期。 去年夏天,赵圣厚被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果业提升工程办公室聘请为讲师。目前,已巡回讲座2500期,惠及30余万人,培养“垂柳式修剪法”技术二传手3000余人。(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