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侧记

22.06.2016  10:49

  中国是雕版印刷的故乡,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长什么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得益于哪部古籍的启迪?我们自幼诵习的警句名篇,源头何在?360年前,从没见过荔枝、椰子的欧洲人,怎么描述这些长在中国的新奇植物?在6月21日开幕的“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人们可以找到答案。特展中展出的100余部珍贵古籍,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故事。

  名篇佳句 亲近读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经典的语句旁,都被“画”上了一道细细的红线,即使隔着厚厚的玻璃窗,读者也能从没有标点的古书中迅速发现自己熟悉的章句。

  有读者发现,在宋版的张载《张子语录》中,著名的“横渠四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非现在常见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细线其实不是画上去的,而是把红色的无酸宣纸裁成细条摆上去的,对古籍没有什么伤害。”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林世田说,收入了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范文正公文集》是北宋刻本,展出的《礼记》是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刻本,辛弃疾的词集《稼轩长短句》是元大德三年(1299年)刻本,宋刻本的《张子语录》,全都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用红线标注名句,是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古籍更接地气,更亲近读者。

  同样用红线标注出的,还有明万历刻本《葛仙翁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当年,屠呦呦等科研人员就是从这句话中悟出了提取青蒿素的奥秘。

  新入名录 秘笈重光

  近两年,波兰人卜弥格撰写《中国植物志》在各种社交媒体被频繁介绍。这部完成于360年前的书,今天之所以会流行开来,既因为其中有几十张精美的手绘图,也因为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有人戏称:在那个年代,卜弥格看中国的动植物,大约就像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写观察报告吧!恰巧,1656年的维也纳初版印本《中国植物志》入选了近日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也在此次特展中展出,吸引了很多读者的注意。

  展出中,同样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还有《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这本佛教著作仅收于佛教丛书《赵城金藏》之中,20世纪30年代曾被模拟复制。在后来的战乱中,《赵城金藏》辗转搬迁,此书失去了踪影。近年,学者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发现此书,虽然有所缺失,但沧海遗珠能够再现世间,令人不胜唏嘘。

  早期刻本 弥补遗憾

  摆在展区正中央的三件晚唐五代木版雕刻印刷品,是此次特展的“明星”。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隋唐之际。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书籍,是敦煌出土的唐咸通九年(868年)所刻《金刚经》,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作为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故乡,却一直没有雕版印刷的早期实物。

  2015年,国家图书馆成功入藏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晚唐五代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代北宋初刻本《弥勒下生经》。其中,《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仅比咸通九年《金刚经》晚59年,是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古籍版本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方广锠此前曾撰文指出,早期刻经存世量稀少,迄今为止可以确认为五代以前或可能为五代以前的刻经,仅有九种。

  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表示,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的举办,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展示以文字、书籍为主要载体的中华文化,通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途径向大众传播,使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它、学习它、体会到它蕴含的无穷生命力。

  此次特展为期两个月,7月21日将对部分展品进行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