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中国首家司法博物馆诞生记

31.12.2014  19:33
  一生辅佐尧舜禹三帝的皋陶,堪称中国法律的鼻祖。据考证,皋陶的故里是现今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经多方努力,这里建起了华夏司法博物馆,并使其成为法律宣传、法治建设的阵地——     “核心提示”     12月22日是农历的冬至节,笔者约一起参加华夏司法博物馆建设的筹建办主任贺伟、临汾的摄影家王兴国重访华夏司法博物馆——这座全国首家司法博物馆。一到村口,就碰到前来迎接我们的士师村党村支书袁红卫,他也是筹建工作的全程参与者。老朋友相见都有说不完的话。特别是谈起这十年磨一剑的建设过程,真是感概万千——     一部古籍《圣臣志》的启示     说起建设华夏司法博物馆的起因,先要从《圣臣志》这部古籍谈起。2004年的一天,当时正在和笔者一起研究乐圣师旷的洪洞县文化局原副局长贺伟同志找到我高兴地说:“在士师村一位老者手里找到一本《圣臣志》手抄本。”拜读了这本《圣臣志》我才更深刻了解了上古四圣皋陶的功绩,才清楚了这个村为什么有两个村名。     皋陶,又称咎繇,字庭坚,他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他一生辅佐尧舜禹三帝,终生为士,主持研究制定刑法,实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明五刑、弼五教”,反对滥杀无序,提倡以德服人、依法做人,堪称是中国法律的鼻祖。在当时原始社会状态下,他能够向禹提出《皋陶谟》这样治国理政的宏论,并贯彻于治理国家的全部过程,实属智者先贤。尧舜非皋陶无以成勋华之化,皋陶非尧舜无以成明允之功,这已经被史学界公认。     尧都平阳,史有定论,平阳即现今的临汾市。另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史料均有记载。尧舜禹三代均在黄河以东、汾河平原300平方公里之内的古冀州,建立都城,治理国家,而皋陶一生事尧舜禹三代君王,在这一带活动和生活,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了。     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又名皋陶村,是以皋陶的名字和官称为名的大村 (士师一职,相当于后世的大司马)。村庄千百年来奉皋陶为祖,视皋陶为荣。村东古官道(国道)旁,坐北向南,建有虞士师祠一座,沿中轴线向南,有大戏台一座,再向南有皋陶陵冢一座。据《明一统志》记载:“皋陶,洪洞人,县南十三里,墓木之西,庙于崇坡之上,守臣以岁祀焉,制也。”现庙址和墓地根基及碑碣因历次平田整地多数掩埋于地下。相距10里的羊獬村,就是当年尧王与皋陶发现神兽獬豸的地方,羊獬村建有唐尧故园一座,大殿中尧王神像下并列四位大臣,其中一人为皋陶,能明辨忠奸的神兽羊獬也位列旁边。     据《辞海》载:皋陶是颛顼帝的第七个儿子,大禹父亲是鲧,大禹是颛顼帝的孙子,是皋陶的侄子。但他们与舜均是尧帝的大臣。共同辅佐尧治理天下,尧舜禹都当过皇帝。当大禹举荐皋陶为帝的时候,他不幸病逝。但他一生操劳,赞襄尧舜治理国家,协助大禹治理洪水灾害,立法以教民并为之奋斗终生。     理解了皋陶的历史功绩和人文价值后,笔者同贺伟商议,共同出版了《法祖皋陶》,然后向县里建议修复古皋陶祠。     一次凝聚力量的群众代表会     然后,确定出版《圣臣志》一书和建设华夏司法博物馆的思路。     笔者先后找到陈伟、董爱民和贺伟等同志,多次到士师村原皋陶祠旧址实地考察,同村里的老年人一起回忆原状概貌,确定建设范围,规划设计方案。并派贺伟同志到安徽六安市皋陶文化研究会考察取经。《圣臣志》书稿编成后,又由陈伟和贺伟一起到省高院找原院长李玉瑧题写了《法祖皋陶》的书名,并专题汇报了我们的设想,得到李玉瑧先生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后来李玉瑧赴洪洞检查法院工作时向在场的县委书记和县长正式提议恢复重建皋陶祠,名称定为“华夏司法博物馆”。县委书记和县长当场商量决定由笔者专项负责这一工程,县法院陈伟院长协助。     千斤重担压肩头。思前想后,笔者首先想到应该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声音。于是让贺伟同志与士师村当时的党支部书记苏小黑联系,在洪洞城内召开了一次70多人参加的表达民意、献计献策的群众代表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大力支持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有一部分人当场提出捐款,有7户需拆迁的户主立即表示同意搬迁。这次会议的结果给笔者以很大的信心,也为华夏司法博物馆的顺利开工打下了基础。     一道现代性的课题     历史已成为过去,今天我们所处的21世纪,距离皋陶时代已经非常遥远,但当年皋陶的智慧与法制意识并没有因时空的转换而落后,它好似一处历史的坐标,昭示着我们随着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参照和提升。     士师村皋陶庙始建年代已久,但从民间收集到的清朝道光二十年,洪洞名儒郭守安先生根据明天启年间洪洞知县马鸣世撰写的《圣臣志》而增补出版的《圣臣志》中记,大德癸卯秋(1303年)平阳地区大地震,皋陶庙倾圮,之后500余年重修达8次,现庙内仍保存有历代重修皋陶祠古石碑数通,最著名的当属洪洞人明代户部尚书韩文撰写的重修虞士师庙石碑,距今约600年历史。清代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太后南巡经过此地,专门前来拜谒并亲笔题写了“明刑弼教”匾额。1948年因解放临汾城急需木材,村民便忍痛拆了皋陶庙,将其木材全部支援前线。     把这样一座破败不堪的杂乱场地建成一座全新的、有现代感的司法博物馆,一要保存它的历史文化功能,二要使它为现代社会服务,三要让它成为法律宣传、法治建设的阵地。我们准备把它设计成既有纪念皋陶法祖地位又能宣传皋陶法制思想,既有历代法学代表人物又有新中国法律沿革过程的纪念堂加宣传展厅的形式。     一个弘扬法治文化的阵地     工程于2005年7月动工,至2007年10月13日主体工程竣工剪彩,原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法院院长任建新同志为华夏司法博物馆题词:“研究皋陶司法思想,促进我国法制建设。”华夏司法博物馆占地3300㎡,内设“法之源”“历史篇”“现代篇”“人物篇”“皋陶后裔姓氏纪念堂”5个部分。展出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历代律法演变史、历代代表性法官的简介及其法学思想,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个时期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等内容。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华夏司法博物馆,整个建筑群为明清风格,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华夏司法文化和历代法律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形成及发展进程。随着华夏司法博物馆的开馆及进一步修缮,这座我国首家司法博物馆渐渐成为一所法制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普及全民法制教育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2009年10月3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法院院长、高级法官和法学院教授、专家等50余人,汇聚在华夏司法博物馆纪念中国法律鼻祖皋陶并举行了首届中国法律探源暨皋陶法律思想研讨会。近年来,担任各省高院院长的多位大法官都前来参观。历年来,洪洞县多次在这里举行了“四五”“五五”普法宣传活动。     华夏司法博物馆的建成,使士师村村风民风持续好转,村里每年在祭祀皋陶诞辰之日都要表彰一批好媳妇、好妯娌。该村还办起了文化广场、图书馆,成立了威风锣鼓队、舞蹈队、秧歌队,成了远近闻名的法制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