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记者——纪念第十五个记者节
09.11.2014 09:56
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三九天的江南,房间里有些阴冷。我偎在沙发里看电视,电视里正唱着“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电话铃响了,懒得伸手去摸那个冰冷的话筒,说不定又是一个“骗子电话”呢!电话铃响的很顽强,我就接了。一个火爆爆的山西口音震的我耳朵嗡嗡响:“老曹吗?老朋友,你说人过七十咋就这么恋旧呢?我想你了,茂花!”“呵呵”,我听出来了,这嗓门只有山西汉子池茂花才这么响!这电视里唱着山西,山西的朋友就打来电话,这个巧劲有点像虚构的场景。有道是:人生易老,岁月难留。可不吗,我俩一别竟有二十余载,现在两人都已年过七旬。从太原到上海远隔千山万水,他把热情的问候从电话线里传过来,我心里顿生一股暖意。 过了两三天,池茂花快递来他的两本厚厚的摄影作品集和一册《龙腾虎跃》诗集。有意思的是《池茂花摄影作品集》是由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题写的影集书名,而穆青已逝世十个年头。他的诗集是著名诗人臧克家题写的书名,臧老也早就驾鹤西去。看来,还在多少年以前,他早就盘算好了他要干的事,山西人精明,不仅会做生意,对人生也会有精心的设计,看来此话真的不假啊!我读他的作品,想着当年的池茂花,还真有许多难忘的印象。 在北京新华社的九号楼(即新华总社招待所),那是许多新华社记者相识相逢相聚的地方。三十多年前通信技术远没今天这样先进、便捷,驻在全国各地的记者长年采访在工厂、农村、牧区,有繁华热闹的都市,也有深山老林、穷乡僻壤,说的夸张点,凡是有人迹活动的地方,都存在新华社记者前来采访的可能。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源远流长的泱泱大国。新鲜事、古怪事、喜事、悲事,你想也想不出来的事都会发生。于是,各路记者在总社的九号楼来谈情况、写稿子,互相思想碰撞,畅叙天南地北的奇闻异事,俨然是个“消息总汇”,就像今日网络时代的“微世界”,不过不是电子,而是口头的。 我就是在九号楼里认识池茂花的。听说有次他与一位男性记者外出采访住旅馆,那时还没有身份证。服务员在登记时发现一个叫“花”的人要与一位男同志同住一个房间,提出要看看结婚证。池茂花拿出记者证对工作人员说:“我就是那个叫花的人,是个男人。喏,我的记者证上有照片。”工作人员仔细核对后笑了:“怎么个大男人名字中还冒(茂)花?”“这个问题不讨论,爹妈给的。”这个遭遇经大伙一流传,这个叫“花”的男人池茂花,让大家一下子记住了,而且这个男人还是山西人,浓重的山西口音纹丝改不掉,嗓门还大的很,真与花的文静相去甚远。于是,我每次去北京,经常会碰上他,还聊的挺投缘。 有次中秋节,我们又相逢在九号楼。那天晚餐,总社招待所食堂奉社长指示,为常年奔波在外、中秋节也难得与家人团聚的记者,每个桌上加两个菜,上两瓶啤酒,以示慰问。用餐时唯独不见池茂花。与他同住的一位沈阳来的记者对大伙说:“池茂花正在赶抄稿子,待会儿来时大家听我的,明天我们还可以改善生活。”说罢又对我说:“老曹,待会儿你只须说‘小意思,不客气’就行。”这时,池茂花进了食堂,一见桌上有酒,还多了两个菜,正待要问,沈阳来的那位对池茂花说:“正等你呢!你看,老曹请大伙喝酒,还加了菜,他可是从甘肃来,穷地方啊!你这个山西人应该也表示表示吧!”说着拍拍我的肩膀,我即说:“小意思,不客气。”池茂花一听,忙说:“明天,明天我来,一言为定!”饭后我对池茂花说:“刚才是开玩笑,别当真。那菜和酒是总社领导的心意。”到了第二天晚餐时,几个桌上跟昨天一样加俩菜、两瓶酒。池茂花对大家说:“山西人吐个唾沫砸个坑,昨天说好的今晚兑现,目的是请诸位有机会去山西。“池茂花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挺豪爽。 池茂花是山西朔州人,二十岁参军,驻守京华,军旅生涯十六载,造就了他开朗、热情,勤奋好学的品德,他睿智机敏,待人接物、办事情均有种使命感。别人到部队是习武弄枪,他却是舞枪弄墨,爱写个诗歌,写个小新闻报道,渐渐写出了点小名气。还喜欢摄影,摆弄个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火热的部队生活,东拍西摄,也摄出了些个照片上了报纸。也许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穿上绿军装竟然能走进国家通讯社,这中间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但军旅生涯的五千八百多日出日落,池茂花的身心乃至灵魂都出现了奇迹。这归功于解放军的这个革命大熔炉。首都北京,军内外的名人、大家,多了去了,凡得机会,池茂花便拜师求教。高人的指点,使他受益匪浅。当然,池茂花也是盏有油的灯,一拨就亮。 在著名的相声演员冯巩和牛群的相声段子里有这么几句话:在相声界,你冯巩拍影视剧是最多的;在影视界,你冯巩的相声说得最棒!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真实的幽默套在池茂花身上,在新华社文字记者中。池茂花拍的摄影作品最多,在摄影记者中,池茂花是写新闻最多的,还不乏好稿!池茂花在新华社文字记者队伍中,是拍新闻照片最多的,也是仅次于穆青,办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的少数几个人中的一个。 在我的印象里,池茂花是个朋友众多的人,朋友多,信息多,线索多,新闻触角也灵敏了。别人不知道的事他知道,别人刚知道的事,他早知道,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了。 一九九零年的七月,我奉总社之命,参加黄河流域的文化调研,从北向南走了半个山西。我在云冈石窟沉湎,那栩栩如生的石雕似乎和我前世有约。在五台山,像虔诚的香客,为了瞻仰一座庙宇就得爬一座山,清凉之地的七月,爬的我一身汗。我就请教一位年长的僧人,为何每座庙宇的台阶都是八十一阶,他道:“佛说人生在世九九八十一难。”听完他的话,我望着连绵的山峦凝想良久。在悬空寺下,我为能工巧匠的奇思妙筑而惊叹,这是想到做到的人间仙境啊!在太原又饱眼福欣赏了山西艺术家表演《黄河一方土》,那浓郁的山西风味的歌舞让我如痴如醉。歌舞《好脸要对好小伙》中,一群俏丽姑娘的舞姿是那样娇媚、自信,令人叹为观止…… 到山西走走看看,就像歌里唱的“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在这个“男儿能吃千般苦,女儿会绣万种花”的地方,我真的长了见识,对山西真要刮目相看了。自然也更加深了对池茂花的印象和了解。我羡慕他是山西人,那是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生长神奇的地方啊!(曹永安 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本文来源: 山东华网
09.11.2014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