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别策划1:希望成为儿子崇敬的人
编者按:记者节前夕,中国山东网记者兵分三路,对三位不同身份的记者进行了采访,他们有的正奋战在新闻一线,为百姓利益鼓与呼;有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了记者队伍,但依然对记者深怀感情;还有的正打算加入记者队伍,是一群“准记者”……通过他们的叙述,我们能感受到记者荣光,记者的辛酸以及记者的坚守。
黄智义。
2008年7月1日,北川擂鼓镇,黄智义(左一)和泉城义工一起进行党员宣誓。
“要珍惜自己的名字,见报的任何一篇稿件都署着自己的名字,要珍惜,名字是自己的招牌!”这是黄智义对身边记者的要求,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黄智义,《济南时报》城建新闻部主任,已从事记者行业12年。说起他的稿件,很多同行都表示“那些文字都是有温度的”,“有情感在里面”。
平均每天见报6篇稿件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黄智义大学时期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专业,平时喜欢文学,大学时就写了两本小说、一本诗歌集,虽然最后都没有出版,但是阻止不了他对文学的热爱。
2001年,原济南时报总编辑崔齐东到中国人民大学招聘,黄智义把自己的简历制作成一张报纸,上面还附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歌,崔齐东当即决定让他到报社做记者。
黄智义所学的专业是经济学,对记者这个行业并不了解,刚开始他以为记者需要写文学方面的东西,所以义无反顾选择了这个职业,但是后来他才发现,记者需要写的是事实。
刚到报社的黄智义,在热线部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2005-2008年间,他平均每个月发稿80多篇,最多的一个月发稿180多篇,平均每天见报6篇稿件,这个记录至今还没有人能打破。
他喜欢记者这个行业
黄智义说,他喜欢记者这个职业。
2008年4月,25岁的出租车司机小常头部被重击,仍驾车7公里飞奔回家,去见6个月的女儿最后一面,最终含恨辞世。黄智义关于此事的系列报道《血路7公里 父爱不归路》《震撼!临终的父爱》《父爱倒下了,我们来续写!》《不舍,的哥去了 别怕,父爱还在》一经见报,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大网站和报纸也对此进行了转载。很多人 “含泪看完了所有报道”;很多人表示“读懂了什么叫父爱”;很多人向小常的家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最后有家捐助单位表示,会一直抚养小常的女儿到18岁。”黄智义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自己的报道能帮助别人,对记者来说是最大的赞扬,也是他喜欢自己职业的原因。
“记者,是跑出来的”
2008年,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区的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黄智义离开已经有几个月身孕的妻子,毅然赶赴灾区采访。当时灾区没有信号,道路中断,泥石流随时都可能在身边发生,滑坡随处可见,尽管如此,他一待就是半个月。
地震后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位于涧河上游距北川县城约6公里处,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也是危险最大的一个堰塞湖。为了实地探访唐家山堰塞湖,黄智义租了一辆面包车,翻山越岭100多里路后,又租船继续找。期间他曾经和后方大本营失去过联系,直到晚上才冒着雨返回。
汶川大地震期间,黄智义先后三次深入灾区采访,平均每次半个月时间。他说,记者就应该到最前沿去。路,是走出来的;记者,是跑出来的。
“希望成为儿子崇敬的人”
在黄智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的记者节都是在采访中度过的,今年的记者节也不例外。
“这么多年,最让我难忘的记者节是2008年的记者节。”黄智义说,那年11月8日,下班后,他和部门的同事聚会庆祝记者节,席间还谈论了孩子出生时间的问题,结果当天晚上,妻子就有反应。11月9日,儿子出生。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缘分,记者节之后是我儿子的生日,这让记者节对我来说有了更特别的意义。”对黄智义来说,相比记者这个职业来说,父亲这个职业更神圣。
“我的家人都知道,记者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很忙,他们都很理解我,所以我更要努力做一个好记者,当一个好丈夫,做一个好儿子,当一个好父亲。” 黄智义说:“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都希望成为儿子崇敬的人!”
梦想:写一本真实记录农村生活的书
某一天,报社领导告诉黄智义:你自己跑得再快,也只是个做到了极致的大头兵。你要成为带队伍的人,让更多的人和你一样跑得快。于是,他有了自己的团队。
“要珍惜自己的名字,见报的任何一篇稿件都署着自己的名字,要珍惜,名字是自己的招牌,招牌好不好,就看稿子怎么样。”黄智义经常这样告诉团队里的记者:“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千万不能乱写。”
黄智义说,他喜欢做梦,如果一个人连梦都没得做,那也太现实了。他的梦想是要写一本真实记录农村生活的书,“目前这本书正在写作中”。
“我来自农村,在异乡漂泊总有一种无助感。”黄智义说,他特别渴望能有一天,把农村那种生命力旺盛的根写出来。(文/张敏敏)
相关链接:
记者节特别策划3:"准记者"眼中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