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版《许三观》:忘掉余华吧 只剩催泪

17.03.2015  15:41

许三观》,一部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电影,在韩国本土获得了中规中矩的票房与口碑,共吸引了95万人次进场,评分在7分上下,算是一部“平庸之上,优秀以下”的作品。“全能艺人”河正宇的自编自导自演让影片收获了不少关注度,还有河智苑、成东日、尹恩惠等加盟。

  然而,这部影片在中国却掀起了波澜,有影迷不客气的讽刺道:“这部影片改编得只剩下泡菜的味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改编自名著的电影都难免会挑战到读者心目中的权威,受到原著粉的非议,更何况这部影片的原著作者是中国作家余华,而翻拍者竟然是韩国人。

  减分项

  本土化改编丢失原著精髓

  《许三观》是一部来之不易的电影,历时15年才得以走上大银幕。2000年,韩国制片人安东奎买下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改编权,作者余华推荐由姜文来执导、并和自己一起担任编剧,但由于未过审,这个计划就搁置下来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接盘者”。

  眼看15年的小说改编版权即将到期,安东奎思索着:“其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也曾经卖血成风,余华小说里写的也都是韩国人的感受。”于是决定将故事移植到韩国,导演的重任就落到了演而优则导的河正宇身上。自此,《许三观卖血记》摇身一变成了韩国片”。

  原著《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普通的一家之主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一次次为妻子、孩子卖血换食物、渡过人生难关的心酸故事,原著是用“卖血”来体现大时代之下小人物悲哀的命运和荒诞的思维。

  既然决心做一部韩国电影,就需要对原著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编。于是,故事背景变成了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忠清南道的一座小城市,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父亲卖血救养子的催泪故事。

  影片将焦点聚集在许三观发现大儿子一乐(南多凛饰)并非亲生之后,与之化解矛盾,并疯狂卖血为其治病的焦点上,许三观卖血救子的场面经过反复渲染。这时,“卖血”成为了影片催泪的道具。

  中国影迷对此并不买账,认为改编丢失了余华作品的精髓,失去了历史的重量,只关注到父子的感情未免太过肤浅,影片中的父子情刻画得太过狗血,煽情部分也被质疑用力太猛。

  影片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仿佛再一次提醒观众,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式催泪温情片,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

  然而,这毕竟是一部拍给韩国人看的电影,复刻中国的历史背景显然不合适。因此,将影片定性成韩国片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会有“丢失原著精髓”这样的结局。

  原著中的许三观和林芬芳(尹恩惠饰)出轨、许玉兰(河智苑饰)坐在自家门口“广播”家丑的情节都被删减了,许三观变成一个正直、有担当的男人,而许玉兰则是一个贤妻良母。

  加分项

  演员出彩让影片多了点好评

  要打造一部韩式温情片,演员的催泪功力自然不能被忽略。影片的苦情戏份颇重,就连河正宇、河智苑这样的韩国公认实力派演员,在刚接受到邀约的时候,他们其实是拒绝的。

  虽然影片最终呈现的人物特征和原著有一定的差异,但起码在河正宇版本的《许三观》里,他们的出彩表演给影片挽回了些分数。


  河正宇饰演的许三观是片中演绎难度最大的人物,戏剧冲突全部寄托在许三观的个人情感变化上。当他发现大儿子一乐是妻子许玉兰和其前任男友何小勇所生的孩子时,他从最开始的排斥、隔离,到最后愿意卖血救子,内心戏份重。

  河正宇同时兼顾着导演的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河正宇说:“后半段重头戏之一是和大儿子一乐的重逢戏,那场戏属于感情需要爆发的关键戏份,但那时候对于喊OK或喊Cut(停),感觉特别迷茫了。”

  除了要揣摩好自己的角色,导演河正宇还要负责劝说自己属意的演员河智苑来出演许玉兰。当时河智苑并没有演过母亲的角色,不敢轻易接受挑战,但河正宇对她说:“女演员的第一个母亲角色如何诠释,直接决定了这个演员以后的表演人生,既然这样不如就早一点演吧,这样温柔温暖的角色多好啊。”

  接受挑战的河智苑把许玉兰少女时期的风情万种,还是妇女时期打架扯头发的泼妇行为,她都能演绎得颇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