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许世友将军胶东纪念馆:让"将军之风"留住

11.11.2014  11:18




  □本报记者 洪斌 晓妮 赵丰

  11月6日下午,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夕阳西下,漫天的红霞映照着“ 许世友 将军在胶东 纪念馆 ”。

  自10月24日开馆以来,每天来参观的能达到五百人次。“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次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纪念馆馆长张真说,“附近的村民更是一天来好几次。”“我们庆幸,在这场保卫本地抗战历史记忆的战役中,我们没有‘迟到’、‘缺席’”。 

  纪念“将军之风

  纪念馆里,一批参观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正认真地参观着八路军缴获的斑驳的三八大盖和一幅幅再现当年抗战历史的有些昏暗的图画。

  “纪念馆建得很好,很多东西和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样”,村民修正禄说。修正禄来自鲁古埠村,今年已经70岁了。“以前听说过许世友将军的传奇故事,但并不详细,听了讲解员介绍后,对许世友将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比于修正禄老人,25岁的张翠霞虽然也是当地人,对许世友将军及其与胶东军民的深厚情谊就知之甚少。

  “正是看到了这种现象,市委、市政府感觉是时候做些事情来保存、保卫这段历史记忆了”,海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东生说。

  原许世友将军秘书孙洪宪也认为,许世友将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他的事迹大都流传在民间,流传在口头上。“这样知道许世友将军事迹的人会越来越少,这段历史可能被遗忘,这对党的事业无疑是重大损失”。

  为发掘、保护好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文化资源,海阳市委、市政府通过大量的细致工作,挖掘抢救,将过去分散在各地或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许世友将军及胶东子弟兵的感人事迹,以纪念馆的形式永久地、系统地保护起来。

  “纪念馆的建立,将使这一段宝贵的历史记忆可以永久传承”,孙洪宪说。

  红色胶东 军民情深

  “许世友将军大勇大谋,更是忠于祖国、孝顺母亲的典范”,讲解员李亚亚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特别懂得感恩,每次讲到他‘三跪慈母’的时候,很多参观者都闭上了眼睛,重重地点了几下头”。

  正是因为感恩,在许世友将军领导胶东抗战期间,“民拥军、军更爱民”,一个个细小而生动的故事,为我们串起胶东军民鱼水情深的记忆珠串。

  “思源”古井见证胶东军民鱼水情深。当年胶东军区机关迁驻此地时,为使部队吃上干净放心的水,村民们把这口井重新淘了一遍。军区政治部派人立下石碑,上书“思源”两字,以铭记胶东人民的深情厚意。

  点滴小事体现将军爱民之心。许世友借住在老乡家时,为防止半夜或清早出门开门关门声影响百姓休息,就下了不准关门的命令。

  正是因为军民一心,仅1943年一年,许世友将军指挥作战975次,攻占敌伪据点23处,歼灭日伪军1万余名,占胶东敌伪总数1/3强,粉碎了日军的“蚕食”推进政策。

  2013年12月,在纪念馆筹建之时,许世友的夫人、胶东人民的女儿田普亲笔题写了:“红色胶东,军民情深”,是对那个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注解。

  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窗口

  “‘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展示了许世友将军传奇一生、凸显了战时军民情深和胶东子弟兵的丰功伟绩,将成为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党性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徐东生说。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许世友将军对敌人威武,对百姓温暖,对母亲孝敬的精神境界,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名党员干部对记者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红色文化既是当地人民的财富,也是资源,要充分发挥本地红色文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作用。种种事实表明,保卫本地抗战历史记忆,不能迟到,更不容缺席。

  “为发掘好、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海阳市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烟台市对海阳‘先行一步、做出表率,为烟台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多作贡献’的要求,加快推进《大秧歌》电视连续剧、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赵疃地雷战遗址‘三大红色文化工程’,打造全国一流的红色文化基地,把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海阳市市委书记姜仕礼说。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