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勃:山东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

11.09.2017  16:40

  9月11日上午,“新动能 新发展——‘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记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许勃介绍山东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

   中国山东网9月11日讯 (记者 刘自锐) 11日上午,“新动能 新发展——‘开放的山东’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暨记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许勃出席活动并讲话。

  许勃介绍了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关情况。他表示,2016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9万件,同比增长15%,数量居全国第六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33件,同比增加1.43件。登记技术合同2.23万项,交易额420.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9%和23.69%。山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六位。

  目前,山东省建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数量均居各省市首位,成为所在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人才体系进一步完善,拥有两院院士39人、“千人计划”专家174人、“万人计划”专家1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5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63人,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对产业结构和层次的决定性作用日趋显现。

  许勃介绍说,山东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领跑领域技术创新。济南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山东华特磁电3.0T超导磁体、天岳集团高品质半绝缘SiC衬底材料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缩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烟台中集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青岛南车四方CRH380A高速动车、潍坊盛瑞传动首款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等大批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行业技术领跑者。“渤海粮仓”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突破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改写环渤海盐碱地历史上不能种植小麦的历史,2012年以来改良盐碱地面积超过100万亩,2016年粮食总产达到5亿公斤,为全国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借鉴。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高新区21个(其中国家高新区1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6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4家。201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75%,“十二五”以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近百个,其中8个达到千亿规模。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高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有效支撑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国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9个,数量居全国一位;建成省级农业高新区1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111个,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全覆盖。

  许勃说,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众创空间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分别达到75家、162家和3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二位、第一位。省内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12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5300家。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面启动。认定了首批15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项目,每项给予100万元保护转化扶持资金;建立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制度,积极为中小微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16年以专利质押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总额39.57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两位。

  此外,科技合作深化拓展,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欧美、前独联体等7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十二五”以来引进高层次海外专家3500多人(次),在海洋装备、金属材料、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15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43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际创新园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与国内著名院所合作建成367个院士工作站,吸引359位院士及其团队与我省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住鲁院士人数少的问题。中科院在山东省建成11个分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24个。中国工程院累计帮助山东省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及转化高科技成果4800多项,形成专利2200多项。

作者:刘自锐         编辑:李悦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