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谈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设于农闲之后、春耕之前,其中蕴含着终即是始、无始无终的哲学观。春节期间全家团圆,拜天地、拜祖先,暗含着人们对天、地、人的敬畏之心,同时反映中国人对天人合一、协同和睦观念的坚守,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符号。春节既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的时间、仪式、符号等,蕴含着先人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未来与现在、生与死等关系的感悟和思考。
中华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表层、中层和底层,表层是物质文化,体现于衣食住行等;中层是工具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宗教、艺术、风俗等内容;底层是精神文化,涵盖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这三个层次中,底层文化决定着中层和表层,同时表层文化的变化也影响着底层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沧桑而从未中断,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明确的、全民族共识的底层文化。
农耕社会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占有重要地位。在人与自然全面、深刻、细腻的互动中,中华民族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追求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并将对“和”的追求延展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了包括“慈、孝、忠、信”的伦理观,以及对事物喜恶判断的审美观。
中国人的节日符号中,“圆”是最常见的意象,例如中秋节的月饼、除夕团圆饭、元宵节的汤圆等,有着和谐、圆满、通畅的寓意,这反映了对生活、对做人的追求,是文化内涵的具象载体。 我们要从中挖掘出更深的文化内涵,节日才能过出“味道”。 挖掘的过程,也就是从表层文化现象深入思考文化内涵。这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活底层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是由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其文化哲理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探索全人类发展道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