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家的德艺双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时下,社会上动辄称呼某某家、著名某某家,而“艺术家”的基本定义是“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不难看出,要想成为人们尊敬的艺术家,仅从事艺术事业恐怕还不够。倘若从事艺术事业但成就不大,那叫艺人;而艺人经过多年脚踏实地的努力,具备了同行业较高的表现能力和创作水准,能不能就可以称为艺术家了呢?《论语》有云:“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德艺双馨,德为先。刘云山同志曾指出,“一个艺术家既要有杰出的艺术成就,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公众人物的艺术家,越是知名,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带来的影响;越是有成就,越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越是被社会关注和推崇,越要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努力以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称赞。”反观我们现在个别的所谓“艺术家”,有才无德甚至无才无德的不在少数。有的躺在功劳簿上下不来,多年前拿了个什么奖便开始盛气凌人,对同行颐指气使;有的多年来致力于夤缘攀附,巴结领导,荒废了艺术本业;有的出现认知偏差,退而不休,干扰正常工作开展;更有甚者,爬上了领导岗位,却置党和人民的重托及本职工作于不顾,常年在名利场腾挪跌宕,靠着所谓“义气”结交“江湖兄弟”,一心追捧“孔方兄”。这些人也曾对艺术事业痴迷过,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律,最终在财富、名声中迷离了双眼,连踩了艺德红线都不自知,让人叹惋,也怨不得其“艺术家”的称号得不到大众认可。
德艺双馨,艺为根。艺术家应对艺术有虔诚的信念,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真切的投入、勤奋的实践、努力的探究,以百姓为本,以生活为源,常接地气,心有良知,肩有责任和担当。当然,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很多文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内心目标。这无关追名逐利,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希望在本职工作上干出一番成绩,为繁荣文艺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只要踏实肯干,有好学的热忱、记民于心的韧劲,加上主动弘扬社会道德文明风尚的心劲儿,人民自然会尊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多少文艺界前辈就是我们的榜样。
画家刘宝纯自幼视画画为“幸福时刻”,青年时代更是痴迷绘画,80多岁高龄仍坚持写生、创作。在省领导春节前夕看望他时,他谈的最多的是如何培养青年才俊、推动形成“齐鲁画派”。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张春秋8岁登台,少小成名江南,从艺八十载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几年前张春秋因腰骨病痛入院治疗,未完全康复便出院,她对到访的记者说:“我很心疼的,从来没花过公家那么多钱。”花鸟画家郭志光74岁仍每周三四天待在画室,其一句“一个人一旦选择了绘画之路,就要耐得住寂寞,以一生之力不断求索”,给诸多后辈的绘画之路注入了正能量。在山东省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被人尊敬地称为艺术家,自己也在心里用艺术家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当然也有一些奋战在文艺事业一线的年轻后生,在取得成就后并没有洋洋得意,而是再一次坐上文艺下乡的大巴车,到基层去淬炼自己。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须知,无论你是舞台上翻跟头的小武生,还是一上台便掌声雷动的艺术家,德行是艺术事业永不能丢弃的“功夫”。倘若艺术家是一棵树,德行便是根;倘若艺术家是翱翔在天空的大鹏,德行便是翅膀。没有根的大树和没有翅膀的大鹏一样,终将摔落在地上。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追求,对于任何一位文艺工作者或者文艺部门的负责人而言,自身首先要追求真善美。正如今年全国两会上文艺界代表委员们说的那样,文艺工作者需首先向自己“开刀”,时刻提醒自己“洁身自好”。那些踩着红线往前跑的所谓“艺术家”,应尽早收手。殊不知,党纪国法无情,免得黄粱美梦到头,空落一声哀叹。
“德”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境界、职业操守,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根;“艺”是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华、艺术水准,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作为文艺工作者,有艺无德不立,有德无艺不行。艺德是什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艺术家必备的自身修养。因此,艺术工作者要少些欺世钓誉,多点韬曜含光。在不断提高艺术水平的同时,突出培养良好的艺德。以德艺双馨为最高理想,从做人做事、为文从艺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艺术精湛的人。在此基础上,用道德力量感召人,以艺术魅力感染人。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一个人能否真正配得上“艺术家”的称谓,不必急着给自己加虚名,后人自然会有客观的评说。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做的,即以生活为创作依据,牢记文艺工作者的文化担当、文化责任和文化追求,坚守艺术理想、艺术良知,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文明新风尚,创作出无愧时代的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