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关停175家“差评”耗能企业 东营出重拳去产能
“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网络媒体山东行”东营发布会现场
水母网9月22日讯 (记者于思玮东营报道)21日,“供给侧·山东策——第十二届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来到了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见证了东营经济发展质量取得的成绩,下午,东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东营市委常委、副市长田青云简要介绍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情况。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适应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建设发展需要,于1983年10月成立的。作为全国知名的石油之城,东营集中了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在供给侧改革当中,东营坚持“加减法”并用,努力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能利用水平。在减法上,东营抓住地炼企业争取使用进口原油资质机遇,积极淘汰落后装备,6家企业获得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和配额1790万吨,淘汰落后装备20套、加工能力1222万吨,炼化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
同时在化工和轮胎产能方面,东营扎实推动化工企业改造升级,在全省率先完成679家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安全评级、环保评级、节能评级和综合评价),175家“差”等企业全部停产整顿,171家企业不再从事化工生产业务,生产设备全部拆除。橡胶轮胎行业产能利用率由74.2%提高到93.5%。
过剩产能的化解,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促进了优质产能的加法。对此,东营按照“1+N”(“1”,即打造1个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包括东营港经济 开发区 、河口蓝色经济产业园、利津滨海新区三个片区;“N”,即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之外,符合相应条件的若干个重点企业,建设重点企业园区)化工产业布局新要求、新标准,审批新上项目26个、总投资334亿元,新上项目全部属于油品质量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链条拉伸项目。
在出重拳整治工业企业的同时,东营还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弥补发展短板,申报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53个,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8个,累计向9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贷款15.5亿元,科技型企业达到34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同时,东营还不断加快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改善民生,不仅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推进中心城森林湿地公园等140个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三年增绿计划,完成造林13.5万亩,还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巾帼先行”“油地携手扶贫攻坚”行动,总投资1738万元的60个省定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全部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