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该如何看广东“九成病人看病不出县”
13日召开的广东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透露,为解决“病人外流现象严重”问题,按“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的要求,广东将加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实现90%病人看病不出县的目标,具体做法包括控制公立医院规模、推进社会办医等。(1月14日新华网)
对于广东甚至全国来说,这短短几百字的消息,都可谓意义重大。卫生部2012年就曾发布通知,提出“争取实现90%的病人看病就医不出县域”等目标,但由于医疗问题错综复杂,牵扯多方利益,地方在落实、执行时也是顾虑多多,因而这一宏观目标提出后在地方一直得不到回应。此番广东率先提出“努力实现九成病人看病不出县”的目标,是对中央政策的“破冰式”呼应,暂且抛却其在实践可能性上的讨论,光是这份先行先试的勇气就值得我们叫声好。
近些年来,“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而全国“两会”上个别医药界政协委员称“中国看病最不贵最不难”“看病难和贵是一种误导”,更是令这一话题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之所以出现这种纷争,与城乡医院在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上的巨大分野密切相关。站在老百姓角度,县级小医院信不过,便一窝蜂涌入大城市“三甲”医院,挂不上号、看不上病当然就会吐槽“看病难”;用宏观视野看问题的政协委员却认为,社区医院收费便宜,病床大把,医护人员“闲得发慌”也是常有之事,“看病难”的结论从何而来呢?
矛盾指向城乡医疗资源的巨大不平衡。大医院名医辈出、人才济济,医疗水平高,医疗条件优越,医疗能力突出;反观县级小医院和社区医院,不仅医生执业水准相对更低,院方的药物储备、诊疗设施、医治水平,都与大医院有明显差距。人往“高”处走,老百姓动辄挤到大医院不是没道理。在老百姓、“两会”代表委员、媒体的共同反映下,卫生部就这一问题多次部署,如2012年提出的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更紧密联系、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等要求,去年更是首次出台社会办医政策,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给城乡医疗改革进一步明确方向。但须承认,弥补城乡巨大的医疗鸿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在土地、人员、财政等基础设施上提供保障,还须对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多渠道补偿机制进行完善和提升,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工作难度和强度之大,是卫生部提出“九成病人看病不出县”的目标后、地方政府迟迟不予呼应的直接原因。
广东敢于“接招”,在感性上有勇气,值得佩服,但大目标的提出,并非意气用事或逞强之举。有勇更要有谋,在此之前广东已在医改上进行多方面“试水”,去年8月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就已经罗列了多项“走在前列”的医改创举,如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资源有序纵向流动,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尝试国际远程病理会诊互认等,每一个举措看似老生常谈,但真正发文落实则需破釜沉舟般的魄力,是广东乃至全国医疗行业改革的一大步。
“看病难看病贵”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广东此番率先提出“九成病人看病不出县”的努力目标,显现了剑指三秦、啃硬骨头的果敢;做出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和推进社会办医的部署,又证明其在理性上有方略。在这一目标的引领和推动下,更多惠及民生的医改创举值得我们翘首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