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应慎重做“加减法”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单纯地在一些篇目上做“加减法”,能堪此“大任”吗?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单纯地在一些篇目上做“加减法”,能堪此“大任”吗?
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为家风的汤一介先生,在教师节前夕走了。先生曾多次推辞“国学大师”称号,认为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推辞“大师”称号的,还有季羡林先生,理由是自己“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大众熟知的“钱学森之问”,至今难以求解,却并不妨碍制造“大师”的闹剧一再上演。推辞“大师”称号与赠送“大师”帽子,一推一送之间,展示了两种心态。各类“大师”的帽子横飞,反映出追逐不舍的功利意识和按捺不下的心态浮躁,做什么事情都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显示“我做了”、“我在场”,至于实施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律和实际,则成了可以“自由伸缩”的事情。
据报道,为了减负,上海中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比原来轻薄很多,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学生识字量和写字量减少了不少。不过部分家长对此表达了疑虑,他们认为从8首古诗到1首不剩,有些矫枉过正,“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教育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兹事体大,不可不察”。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很不赞成”立即获得了回应。10日,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近平“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明年9月起,由其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位置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北京和上海,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如此迥异,一地8篇全部删除,另一地不减反增到22篇。这样的“变化”,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说删就删,说加就加,这是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是实事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单纯地在一些篇目上做“加减法”,能堪此“大任”吗?这都是不能回避的疑问。
文化基因的生成是一个需要悉心培养的过程,是心灵上的开花结果,不能搞“速生工程”,否则,得到的可能是“豆芽菜”。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所以备受争议,就在于某些时候和现实脱节。《收获》副编审、作家叶开曾经为孩子自编语文教材。面对这套“一个人的语文书”,很多读者纷纷在网上点赞。
当然,读者的肯定不代表就可以替代语文课本,但他确实给出版者乃至主管部门一个提醒:语文是基础学科,如何达到更为理想的模式,要慎之又慎,不能轻易为之,不能为追求“创新”反而做出矫枉过正的事情来。
作者:邵显亭   网络编辑:高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