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②: 阅读是与思想高尚者的对话
【编者按】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山东网特别策划“世界读书日”系列报道,通过小学生、大学生、白领人士以及知名作家的视角,向广大网友揭示“全民阅读”的现状。
中国山东网4月19日讯 (记者 董理)“阅读是和一个思想高尚者的对话。”这是作家张炜对于阅读的定义。在他看来,阅读时“你在作者的著作里徜徉,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灵魂。一定要读书,读好书,读思想高尚的书。”
张炜祖籍山东,19岁开始发表诗作,现任山东作家协会主席。作为当代创作力最强、作品最丰、获得荣誉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11年,张炜凭借其作品《你在高原》荣获茅盾文学奖。在他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张炜坚信,阅读和写作是一场持续终生的“马拉松”,是值得被其贯穿始终的。
阅读量减小的反思:我变坏了还是书变坏了?
很多读者认识张炜,是从《古船》开始的。1986年,时年30岁的张炜凭借长篇处女作《古船》一举成名。张炜将这样的成功归因于自己长期以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积累。
“我年轻的时候,屋子里有满满一架子的书,每一本我都读过。”谈起阅读,张炜笑称自己早年对于读书已几近痴迷,常常沉浸在作者营造出的世界中,这对他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直到今天,回想起来我读过的书的那些作者,我仍是抱着非常感激的心态。是他们启蒙了我,将我引入了文学的殿堂。”
然而,与年轻时的张炜相比,现在年轻的中国人似乎太厌倦阅读了。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超五成的成年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少。虽然根据数据,中国人均阅读量连续七年稳步提升,但这样的数据在其他国家的人均阅读量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据统计,韩国2014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15本,法国为24本,日本为44本,而以色列则为68本。
面对这样的数据,张炜直言“痛心疾首”。“其实不只是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现在的我自己,扪心自问,阅读量也减小了。常常摆在桌子上的书,很长时间才能读完。我在想,造成这样的局面,究竟是我变坏了还是书变坏了?我不得而知。”
电子阅读潮流的反击:好书不舍得在屏幕上读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首次超过半数,达到50.1%。其中,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均有上升。
“虽然现在电子阅读很方便,但我还是不太在电脑上或是用手机、kindle等等电子产品看书。”张炜坦言,即便如kindle已经把屏幕做得特别像纸质书,但还是会让他觉得眼睛承受不了。
在张炜看来,电子阅读破坏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心境。“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电子书看多了,心会变得浮躁。不像读纸质书时那般宁静。”
张炜说,一本好书如果让他在电脑上读,他总会觉得是一种亵渎。“好书一定要捧着细细地去体会,我不舍得在屏幕上读好书。
儿童青少年阅读的建议:家长要做好引导者
如今,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市场作品良莠不齐,很多不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垃圾作品混迹其中,令不少家长感到非常头疼。张炜认为,在孩子们阅读选择方面,家长要把好关。
“我个人非常提倡亲子阅读。”张炜说,在为孩子选书时,家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拿故事书来说,首先家长要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那么孩子才能喜欢看。家长觉得无聊,还硬要给孩子看,这是不行的。”
张炜认为,在儿童读物中,最成功的范例就是《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它们跨越了时间、跨越了国界、跨越了代际,伴随着亿万个儿童成长,并且百读不厌。“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张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