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接过“第一书记”的接力棒
从2012年开始,我省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1.8万个农村基层单位抓党建、促脱贫。在聊城莘县,22名省派、12名市派、655名县派和465名乡镇派“第一书记”组成的四级“第一书记”,全面覆盖莘县1154个村。然而3年帮扶任期即将届满,他们辛苦开创的一系列举措在走后由谁来“接盘”?
莘县张寨镇前董村没有村级收入,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为村民办事的物质条件为零。“在前董村,能够较快形成村集体收入的,一个是玻璃激光管加工项目,一个是苗木花卉基地项目。”“第一书记”宫中亮告诉记者,依托前董村原有的9家玻璃激光管加工作坊,他组织村党支部扩大发展了22家,目前正着手将这些家庭作坊用公司制组织起来,其营业性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村级集体收入。此外,他还将村民手里流转的300亩土地拿出来,与聊城市一家花卉苗木企业合作建基地,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又可以新增村级收入。
村集体的荷包日渐鼓起,然而在填写帮包调查时,宫中亮却在“探索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一项标注了“困难”。“‘第一书记’依靠单位资助,可以给村民修好路,架好桥,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施能够建起来,但构建村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道路还很长。”宫中亮坦言。
按照我省对“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考核指标,帮扶3年间,不仅要给予“真金白银”支持,还要上几个好项目、留下一套好机制、带出一个好班子。“‘第一书记’要给后进村输血,更要给它建立造血功能。”派驻莘县俎店乡李安州村的“第一书记”尹遵义,2012年1月上任,从整顿村党组织入手,将一个软弱落后的后进村引向发展的新轨道。
李安州村是莘县俎店乡最大的行政村,也是条件最差的贫困村,全村1000余名村民的生活就靠1447亩薄田。全村27名党员几年没开过一次支部会,一盘散沙跑单帮,没有人过问村民的事儿。尹遵义到任后,组织27名党员推选,年富力强、有学历、有热情的索全新成为村支书。
正常组织生活开展起来了,党员干部发展村级经济的干劲也就鼓起来了。尹遵义争取来了蔬菜大棚实验园项目,说服7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200多亩,将其年收入从3800元一下子提高到1.2万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全村1400亩耕地中迅速流转出1000亩蔬菜大棚。为降低种菜的市场风险,尹遵义又带领全村成立了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将每户的蔬菜大棚“绑”在一起,进行产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据了解,莘县在村“两委”换届时,对思想老化、工作无特色、年龄偏大,特别是60岁以上的支部书记进行重点更换,撤换村支部书记262人。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6岁,年富力强,成为配合四级“第一书记”工作的坚强合力。他们在“第一书记”的培养、引导下,正在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堡垒。
“‘第一书记’带资金、带项目对帮扶村一对一帮扶的同时,将全新的思路、理念带给基层党组织,引导帮助他们开拓思路,放远视野。实现村级肌体自身造血,就必须打造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热情、飞不走的村干部队伍。”尹遵义认为,唯有如此,“第一书记”们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才能为众多贫困村探索出一项包村帮扶的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