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社《江河》杂志社组织 “灌溉文化”专题调研组到滨州引黄灌区实地调研采访

21.06.2016  02:30

        日前,中国水利报社党委委员、《江河》杂志总策划营幼峰带领国际水利史学会原主席郑晓云等国内知名水文化专家,中国水利报、黄河报记者及杂志社主创人员一行15人组成的调研组,以“灌溉改变你我生活——走进现代灌区”为主题,实地调研滨州韩墩、小开河、打渔张灌区,通过采访引黄灌溉管理机构领导和当地受益群众,察看灌区基层管理组织运行情况,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滨州市引黄灌溉事业发展状况及灌区水文化建设情况。滨州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春国,党委委员、副调研员张树青,博兴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与有关采访调研活动。 

  在韩墩灌区,灌区管理局局长孙战勇及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组一行,沿韩墩总干渠先后参观了渠首黄河文化观光区、美丽的东郊管理所及其内的生态冬枣园和刚建成的以弘扬黄河水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墙,为滨州市区城镇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的灌区蓄水工程东郊水库,以及灌区骨干输水工程韩墩总干渠及其配套工程设施等,深入了解了韩墩灌区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及供水管理等情况。 

  一路上,调研组成员对孙战勇局长和灌区基层管理组织负责人及部分群众进行了采访、询问。孙战勇局长详细介绍了韩墩灌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灌区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灌溉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灌区节水建设、生态建设、水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及灌区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情况。在参观路途中,调研组成员亲眼目睹丰收在望麦浪翻滚的金色麦田,置身“四环五海”亲水宜居的生态美丽滨州,深切感受了引黄灌溉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综合效益,充分肯定了引黄灌区供水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巨大变化。 

          兴建于1958年的韩墩引黄灌区,是一个既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焕发着无限生机活力的节水高效生态型现代灌区。灌区经历了兴建开灌、停灌整顿、复灌调整、节水技术改造、生态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经过近60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具有了灌排蓄工程比较配套完善的工程体系,已成为一个灌排蓄工程配套,管理措施比较完善,效益巨大的引黄工程。灌区开灌以来,累计引水百亿立方米,为灌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韩墩灌区按照打造节水、高效、生态、人文、现代化灌区的发展方向艰苦努力。加大灌区管理力度,出台和改革了一系列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办法,提升灌区细化、量化和信息现代化管理水平。抓住当今水利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资金进行灌区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灌区节水硬件措施,建设工程节水型灌区。在加大工程节水措施的同时,加大非工程节水措施力度,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合理调度各业用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和单方供水效益,建设节水高效灌区。大力推进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韩墩灌区水利风景区,打造生态美丽韩墩灌区,开展生态灌区建设研究工作,建设生态灌区。2012年韩墩灌区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4年又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生态灌区建设研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重视灌区科技文化建设,打造科技人文韩墩灌区,提高生态灌区的科技文化含量。特别是《韩墩引黄灌区志》作为我国第一部引黄灌溉方面的志书,是韩墩灌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调研组专家及领导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知名专家郑晓云先生高兴的说:“韩墩灌区志书这个资料好!”孙战勇表示,今后韩墩灌区管理局将继续加强灌区水文化的研究应用,提升人们对水利、对引黄供水的认识,促进大众节水、惜水、亲水的情怀,全力打造节水、高效、生态、人文、现代化灌区。 

  在小开河灌区,采访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小开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听取了灌区负责人王景元作的简要介绍。看到小开河湿地内天然柳林郁郁葱葱,野鸭白鹭成群结对后,专家记者们都非常兴奋,相机、航拍器纷纷登场,快门声响个不停。然后调研组到沉沙池管理所召开小型座谈会,观看了小开河生态湿地宣传片,详细了解了小开河灌区的建设发展过程,饶有兴趣的听取了关于灌区文化的相关介绍。调研组专家们对灌区的建设发展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对灌区致力于保护湿地原生态的做法表示赞赏,并表示将进一步与灌区沟通合作,加强对小开河生态湿地的宣传。 

  采访调研组最后一站是具有60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博兴县打渔张灌区,博兴县政协副主席兼灌区管理局局长安长东详细介绍打渔张灌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打渔张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是我国兴建较早、全国闻名的大型引黄灌区。在搞好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打渔张引黄灌区依托浓厚的灌区文化、黄河文化、自然景观以及区内深厚的佛文化、戏文化、孝文化,初步形成了充满魅力、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一个核心,四条风景带”形成了打渔张风景区的构架。其中,打渔张渠首工程是灌区风景区的核心。这里有1956年建成的引黄闸、1981年建成的新闸,还有老一干、引黄济青、三合干、十三条渠、稻改干等进水闸,这一组巧妙结合在一起的水工建筑构成宏伟的渠首景观。 

  调研组专家反映,参观的这三个灌区各具特色,灌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搞得很好,都在朝着功能复合型、生态型、代化灌区的方向发展完善,引黄灌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崔淑芳 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