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谈②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握方向,突出重点,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其中首要提到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会议指出,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认真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中央根据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作出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好。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了增粮增收的好势头,但农业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等方面矛盾上升。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脱节,农业内部潜力挖掘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很多地方农民依然是按习惯、凭感觉、跟风种养,走不出“多了多、少了少”的烦恼循环;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并存;随着生产成本上升,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积极性受到影响等。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暂现象,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都倒逼着农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才能成为有前途、有吸引力的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思路要新、视野要宽、办法要多。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生产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同时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挖掘各种资源潜力。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统筹布局牧区、农区、农牧交错带、南方草山草地四大片区,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的通道,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一村一品,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不仅要练内功,还要在内外联通上下功夫。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多利益。主产区要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主产区“原”字号农产品的附加值,要创新认识,主产区调出“原”字号农产品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创新流通方式,推动电商和实体流通相结合,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根本上要靠创新驱动。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格局。“顶天”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的一流水平,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立地”要瞄准产业市场和产业需求,推动农业科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农业机械,推进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是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注意把握节奏和方法。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政府部门切忌越俎代庖、行政命令,坚决防止一刀切、下指标、定任务。要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生产,善于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农业生产,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防止盲目跟风、搞“一窝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当前,我国已经到了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历史阶段。各地要适应新常态,抓住难得机遇,在高起点上主动作为,在中高速下积极应对,下定决心、增强信心,开辟农业结构调整新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突破,推动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