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贡品如今要搭旅游快车 泰安神豆腐传承十几代
24.02.2018 22:07
本文来源: 半岛网
来源: s.news.bandao.cn
55岁的于凤莲在作坊前忙着做豆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宁博 摄
日耗黄豆两万多斤,家家飘着豆腐香
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泰安市泰山区黄家庄村的豆腐加工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我们村有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豆腐加工,繁忙时节每天至少要消耗两万多斤黄豆。”黄家庄村支部书记江涛说。
午后的黄家庄村,不再像平日那样安静,拉着豆腐的三轮车进进出出,让这个村显得格外热闹。
“我们村豆腐制作已有几百年历史,一直延续着传统手工做法。”55岁的村民于凤莲正在作坊前忙碌着,屋里一口大锅里豆浆正在柴火的加热下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于凤莲说,她家制作豆腐的手艺已经保留了几十年,手艺就是跟着父亲学的,别处早就不用这个“土”办法了,正是因为这分坚持,黄家庄村的豆腐还是保持着原汁原味。
在黄家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客户要一个豆腐(80斤)都是送货上门。“这是我今天送的第4个了,送完了回来接着做,明天又订出去5个,过春节太忙,做的跟不上卖的。”做了30多年豆腐的王传山说,看今年的行情,得忙到大年三十儿了,“豆腐谐音是‘兜福’,过年了大家都想抢个好寓意。”王传山说。
从肩挑卖到开车送,村民靠着豆腐致富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火大做出来的豆腐口感不好。”于凤莲边说着,边观察灶膛里的火苗。不到半个小时,一大锅豆浆煮熟了,于凤莲将豆浆迅速舀进大缸。“俺们这的豆浆没豆腥味,味儿特香。”于凤莲说着,将煮熟的豆浆“下膏”,等到豆浆凝固成豆腐脑,再将豆腐脑倒进模具里,盖上布、木板等,用石头压住。过几个小时将豆腐“翻个儿”,豆腐就做好了
“今天我用了16斤左右黄豆,大约出80斤豆腐,能挣80块钱。”于凤莲说,春节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8个豆腐。
“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二,我的祖上因为剿匪有功再加上做豆腐手艺好,两件事一并受赏领了圣旨。”75岁的村民江瑞春自豪地说,他的祖辈从清朝开始,世世代代制作豆腐,现已传到第十几代。
黄家庄村村干部李勇介绍,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泰山时,食用豆腐后大加赞赏,点为“贡品”,称赞黄家庄的豆腐是“泰山神豆腐”。
“从前人工肩挑卖豆腐,到后来用小推车卖豆腐,随着发展,到人力三轮车,再到现在电瓶三轮车、汽车送豆腐,供应各大超市和饭店。”江瑞春说,他见证了村里乡亲们靠着豆腐的发家史。
为保护传统工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泰安人流传过一句歌谣,“黄家庄没困难,敲敲梆子就来钱”。“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享誉中外,足见泰安人和中外游客对豆腐的喜爱。可如今黄家庄的豆腐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黄家庄村村干部张兆坤说,如今,一些老户买豆腐时会专门指定黄家庄村的豆腐,但因为是家庭作坊生产,一旦来了大订单,农户就特别犯愁。
目前,黄家庄村做豆腐的村民的年龄以四十五岁左右居多。“孩子们嫌这些活又脏又累,都去打工了。”张兆坤说,为了保护豆腐生产制作这一传统工艺,2012年“泰山神豆腐工艺”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豆腐“迈”不出大门,“见”不到游客。“把豆腐通过油炸、速冻等方式做成小吃。一边做豆腐,一边做小吃,再和旅游景点联合开通线路,就好了。”黄家庄村书记江涛说,村里下一步还打算走“老工艺表演、新工艺加工”的路子,让黄家庄的豆腐与旅游产业联系起来,游客来到村里现场观摩豆腐的古法制作,品尝豆浆、豆腐宴,临走时还能带走豆腐深加工制品,让黄家庄的豆腐致富路走得更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侯海燕 宁博)
[编辑: 张珍珍]
本文来源: 半岛网
24.02.2018 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