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创新模式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2014年,市财政扎实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确保多数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将“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项目日常维护与“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普惠制项目为重点,解决村民最急需、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各级财政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2亿元,在全市157个乡镇(街道)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313个,修建道路1777.3公里、村内水渠363千米、村内桥涵78座、其他小型水利设施90个、安装路灯6111盏、栽种绿化苗木87万株、修建村内文化场所15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项目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以特惠制项目为辅助,积极探索提升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水平的思路模式。以“乡村连片”治理试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设为契机,进行特惠制项目建设,探索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新思路。在蒙阴县岱崮镇、费县许家崖景区、沂南县依汶镇、平邑县温水镇、郯城县郯城街道进行“连片治理”试点,在兰陵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共涉及56个行政村7.3万人,修建道路254.57公里、河坝33处、文化广场66处,配备健身器材135套,整治河道7620米,栽植绿化苗木138.4万株,安装路灯1993盏,清理三大堆10.39万立方米。通过项目建设,试点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善,乱扔垃圾、乱堆柴草等不文明现象得到有效杜绝,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基本成型。
三是以公共运行维护为保障,确保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长期发挥作用。将“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后管护相结合,引导有条件的县区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作基础,围绕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出行难、饮水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建立长效维护机制,将项目运行维护保障作为申报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使项目建设、使用、维护相结合,确保基础设施持续有效发挥服务功能。